第44章 得先去买米(1 / 1)

苏棠梨都被白屹洵弄懵圈了,她占他便宜,他立即回报回来了。 现在她都规规矩矩的,怎么白屹洵又让她占便宜了? 但他把被子盖在她的身上,她也只好干脆再次抛弃了自己的被子,挤在白屹洵的被子里,又伸手抱着他的腰,躺在他怀里。 见他没想把她扔下去的准备,苏棠梨顿时松了一口气。 虽然心中诧异白屹洵怎么忽然愿意亲近自己,但昨天也是这样睡的,便也不去胡思乱想。 可能白屹洵就是单纯地冷,想让她用身体给他暖暖吧。 而且白屹洵的怀抱还是很暖和,靠着也舒服。 昨天就睡得很好。 苏棠梨这样想着,又缓缓入睡了。 白屹洵看着抱着自己睡的苏棠梨,听到她浅浅的呼吸声,不禁嘴角弯了弯。 随即又拧眉失笑,他真是碰到苏棠梨,就容易被扰乱心神。 连哄着苏棠梨抱着自己入睡的事情,都做了。 往后,不会还得做别的吧? 白屹洵心中叹气,他还真是心绪乱了,这下可好,他好像又睡不着了。 "啊,这,夫君,你,又失眠了?" 次日苏棠梨睡得舒舒服服地醒来,抬头见白屹洵的面色不好,眉间的疲惫感更浓,顿时蹙眉。 "夫君被冻得睡不着?还是热得睡不着?" 总不会又被她的美色所迷吧? "我,我就是想鱼馆的事情,有些忧愁,所以才没有休息好。" "啊?" "鱼馆的事情不是已经商议好了吗?" "就是有些担心。" 苏棠梨挑了挑眉,忽地听到鸡鸣声,知晓得起来,但看着白屹洵的面色不好,便说。 "夫君今天不用去学院,就先休息一会儿吧。" "不了,我先给你上药吧。" "嗯,也好。" 白屹洵揉了揉眉心,还是起来了,又穿上了外衣,撩开帷幔去拿药,转回来见苏棠梨很熟练地将衣服解开了。 瞧着她雪白细腻的肌肤,顿时他撑着额头,深呼吸了几口气,就坐过去,只看她的淤青,瞧着已经消除了好多。 "明天早上再用一次,就能好了。" "嗯。" 苏棠梨能感觉到后背的淤青要好了,之前后背动一下还很酸痛的,现在耸动肩膀,都不会酸楚了,也知道是好了。 不得不说,这药还是很管用的。 "好了。" 这么快? 也对,伤痕已经好得差不多,也不需要再仔细抹了。 苏棠梨顿时将衣服穿好,起身将被子叠好,再一次把自己的被子扔到了柜子里。 应该是用不到了。 等白屹洵从隔间出来,她这才进去洗漱,又整理了发容,瞧着没有问题,就也去了厨房。 就听到姜氏心疼又责备的声音,"二郎你,你这孩子,就不能努力节制一下?" "瞧着你这脸色,怎么像是一夜没睡?" "你不顾及自己,也得顾及棠梨丫头的身体的,她才是小姑娘,哪能这么被你折腾。" 这.... 苏棠梨听着,就知道姜氏这是误会了,忙进去笑着喊了一声,"阿娘。" "棠梨丫头醒了。" 姜氏还想说什么,听到轻柔的声音传来,抬头就见苏棠梨神清气爽地进来,微微顿了一下,对比两个孩子的状态。 顿时,她隐忧地看向白屹洵,心中叹了一口气,按理来说,这种事情,女子会比较累。 怎么棠梨丫头看起来面色很好,反而是二郎的气色差劲? 哎,果然儿子的身体不行,看来得补补啊。 她待会儿去翻翻医书,找个好方子给二郎补补身体。 心中这样想着,又让他们先坐下,她今天做了鳝鱼面,给他们一人盛了一碗,又笑着说。 "这还是四郎昨天抓的鳝鱼,我切成了鱼片熬了汤,再下的汤面。" "好鲜美。" 苏棠梨喝了一口暖暖的鱼汤,又诧异地看向姜氏,"阿爹还没有起来吗?" "你阿爹早起来了,他去水田里起网了。" 姜氏笑着说,"这不是明天鱼馆要开张了,所以你阿爹就去水田起网,将渔网里的鱼虾螃蟹这些捞上来,待会儿带着去鱼馆。" "原来是这样。" 苏棠梨点点头,吃着面,目光瞥过一旁的米缸,蹙眉问,"阿娘,咱们要不要买米啊?" "今天去买。" "鱼馆明天也要开张,是该买米备着。" 姜氏点头,现在他们手上也有余钱,可以买米,"不过得去北市买,北市的米铺要便宜几文钱。" "阿娘,这米价是多少啊?" "上好的白米是四十五文钱一斤,稍差的就是三十四文钱一斤,最便宜的也得二十八文钱一斤。" 苏棠梨蹙眉,"这米怎么跟鸡肉差不多的价钱?" "可不是。" 姜氏叹气,"因为咱们望城的粮食一直都是缺的,毕竟望城大湖大海多,有时候会发水涝,粮食就不好养活。" "尤其是咱们城南这边的乡村,还是以水田养鱼为主,所以南市的米价就是最贵的,北市还要好一些,他们的村庄还能种着粮食。" "所以我们一般买米,都是去城北买,但这几天一直缺着,还不知道能不能买到米。" 苏棠梨蹙眉,仔细想了想,原主是猎户之女,对禽物的价格了解,这米都是苏父买回来。 这望城的米价,原主还真不知道。 不过书上是有提过几句,望城只要下大雨,就容易发生水涝,这粮食都得被淹死了。 忽地,她想起书上的情节,看向姜氏说,"阿娘若是在米铺买不到米,不如就去城北的城隍庙那边的路上看看。" 姜氏皱眉,诧异地问,"去城北的城隍庙?" "嗯,但凡进城去做买卖,就得交税,不然没有买卖的放行牌,可做不成生意。" "但这村民的米送到米铺还得被压价,再交税,村民都要亏死了。" 苏棠梨点点头,又说,"所以有些村民干脆就在路边叫卖,但又得避开城门的官兵,多半会在城隍庙,那边会有行人。" "阿娘直接跟村民买,可要比去米铺买便宜得多。" "这次买,咱们就买多一点,买它个七八十斤,最多也就六七两银子。" "这....买这么多吗?" 姜氏愣住,"咱们平常买也都是二三十斤,超过三十斤重,米铺就不卖了。" "但咱们是跟村民买,不怕。" 苏棠梨笑着说,"咱们买多一些,免得到时候发水涝,还没有米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