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对于有些来说,家是庇护的港湾,是坚强的堡垒,是一生的珍宝,可对于春娘来说,家是她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她出生在春天,据母亲说,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涨红了脸,憋了好几天给她起了个小名儿叫春娘。她的父亲是个屠户,她还有两个弟弟,一家五口日子算不上富裕可也称得上衣食无忧。
春娘还记得小时候她经常去给父亲送饭,每次路过村口书塾的时候她都会特意放慢了脚步,为的就是多听那里的先生讲会儿课。时间长了,那胡子白花花的先生也注意到了她,还专门来她家见了她爹娘。
“我这儿读书的孩子没一个比她认真的,女儿家识几个字将来也是有好处!”
她爹娘倒是不明白识字了能有什么好处,反正书读得再好也不能参加科举。可他们见她实在是喜欢,再加上老夫子也说她是个好苗子,就同意她去了。夫子乐得合不拢嘴,连束脩都只要了一块儿五花肉。
乡下的私塾本就收不了多少学生,而且那些孩子也都正是贪玩的年纪,只有她每天都认认真真的,不仅上课专注课后努力,每天早上还很懂事地帮夫子把几案擦得锃亮。
她是夫子对满意的学生。
“可惜你是个女儿家的,可惜了可惜了......”她经常听见夫子这么感叹。
她就这么跟着夫子学了不到两年,这一年多的时光应该是她记忆中最幸福的日子。同村的那些女孩子们要么每天围着家里忙活,要么早早就定了亲事等着出嫁,只有她有幸读了书。
虽然连她爹娘也觉得没啥用,可他们还是顺了她的意。
“春娘还没定呢?读书有啥用?要我说还不如早点定个亲嫁出去!”
“还小呢,不急不急。”
每次村子里有人这么说,她娘都笑着含糊过去。
一年后,夫子去世了,私塾也关了门。夫子生前是个秀才,据说考了一辈子也没中举,为了考功名他一辈子也没有成亲,到了晚年才看开了,独自来到乡下教书。
夫子没有家人,是村里人帮着办得后事。灵堂上,春娘险些哭晕了过去,两个弟弟看见那乌漆嘛黑的棺材就差点吓哭了,可她不怕,她只知道棺材里躺着的那个人再也没法教她读书识字了。
春去秋来,再大的悲伤也被时间冲淡了,她没有再为此流过泪,可每回走到村口,她都下意识的往那儿望望。
很快她也到了嫁人的年纪,村子的不少人家都相中了她。她人长得白净,脾气又好,还跟着夫子读过书,和同村那些天天下地做饭的小姑娘明显不一样。村里那些有姑娘的人家这时候也品出个味儿来——原来读书还有这好处!
她爹娘也乐得合不拢嘴儿,比起有些人家的姑娘压根嫁不出去,他们家闺女可真是争气,这些天他们相女婿都快挑花眼了。
“读书有用,有用!“”她爹娘这么说着。
春娘笑笑没有说话,可她心里却明白,夫子教她识字可不是只为了让她能嫁个好人家的。
“读书务明理以致用!”夫子经常这么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