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根性呀,韩瑞心中叹气,不过还是乖乖的思索起来,凌烟阁什么的,文武大臣都能进,自然不用考虑了,学校什么的,更加没有必要,有国子监足够了,至于立功受奖,荣耀封号之类的,朝廷自有勋爵散官授予。
仔细想想,古往今来,文人的梦想,无非是入阁拜相,辅助帝王,留下青史而已,这些即使没有额外的帮助,一样可以实现,想到这里,韩瑞愈加觉得,千百年来,统治阶级真是太过优待文人了,可以给的,都已经给足,不用后人挖空心思,变得花样奖赏。
不过,却让韩瑞头痛起来,不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作文章,后世各种称职的评定,根本不合适古代的文官,毕竟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无论是授勋、赐爵、升官,朝廷都有一套严谨的规矩,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改动。
这个时代的各种礼法制度,未必是最好的,却是最合适的,韩瑞的三个提议,军校、武举、英烈堂,说白了,其实只是一个补充而已,像府兵、十六卫之类的军制,根本没有触动,所以李靖才愿意帮忙进言,李世民也考虑实行的可能性。
不然,根本不用考虑,直接予以否决,毕竟,变革的前提,是原有的制度,桎梏了社会的发展,现在没有这个前提,谁愿意胡乱折腾?
其实,李世民与长孙无忌也知道,这样问的确是有些为难人,心里也没抱在多大的希望,见到韩瑞冥思苦想,也没有打扰,各自举杯小酌,悠然自得。
悄悄地看了眼两人,腹诽了几句,韩瑞继续沉思默想,既然是补充,那么意味着不完善,那么朝廷之中,哪个礼制有所缺陷?勋官与封爵,自然不可能,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现在,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
中央的三省六部官制,也可以排除,虽然只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却有一千多年的寿命,直到封建王朝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才终止结束,时间之长,远远超过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经得住考验,韩瑞也不准备在上面白费心机。
至于地方的州县制,其实就是源于秦代的群县制,换汤不换药,一直沿用到现代,还是同个架构,而且与李世民询问的事情关系不大,根本不用理会,那么,思来想去,只有……韩瑞心里,逐渐有了个答案,仔细推敲,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李世民与长孙无忌两人,看似轻松自在的饮酒,其实也在注意韩瑞的反应,发现他眼眉舒展开来,不由得对看了眼,露出几分惊诧。
“韩博士,想出来了?”长孙无忌试探问道。
“有个模糊的想法。”韩瑞犹豫说道:“就是不清楚,是否可行。”
真有主意,长孙无忌眼睛掩饰不住好奇,连忙问道:“且说来听听。”
“下官觉得,应该在科举上,下些功夫。”韩瑞说道。
“科举……”李世民沉吟,轻轻皱眉道:“每年书生士子四方云集而来,朝廷招贤纳士,有何不对?”
“不是不对。”韩瑞小心翼翼说道:“只是觉得,有些不足而已。”
“有何不足?”李世民饶有兴趣道。
不足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一时之间,韩瑞心里多了几分不知从何说起的茫然,不过很快平静下来,娓娓而谈,肯定是以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明清时期为蓝本,详细阐述文人书生,经历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的艰苦历程。
“中了举人,才能进京参加科举,是为会试,第一名为会元,其余称为贡士,之后由陛下亲自主持殿试……”韩瑞慢慢说道。
长孙无忌皱眉,质疑道:“会试之后,为何还要多此一举?”
“呃,殿试之后,新科进士,也算是天子门生,非常的荣耀。”韩瑞说道,这也算是抬举书生士子身份的一种手段,当然,也可以防止有人营私舞弊。
长孙无忌一点就透,轻轻点头,明白过来,继续问道:“这么多场考试,是否太过频繁,不利于地方官处理政事。”
“三年大比……八月解试,逾明年二三月春闱,恰好与现在相同。”韩瑞说道。
长孙无忌考虑了下,摇头说道:“三年,好像有些久了。”
“物以稀为贵,年年录取,反而显示不出进士状元的荣耀来。”韩瑞说道,当年,了解唐代的科举情况,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贱,实在是太贱了,跟大白菜似的,待遇还不如明清的举子,更加不用说宋代的进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