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君吩咐晚餐加菜,把李易带进自己屋。
老太君的屋里挤的满满登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问,李易乐呵呵不厌其烦答着。
周氏笑着,眼神很复杂。
两年前,周氏觉得这孩子一定会死。都瘦的麻杆一样了,还能有几天活头?
死就死吧,还少个和儿子分家产的人呢。哪曾想这孩子命硬,好端端回来了。
不过这个李易才十四岁,居然个头比自己儿子还高,模样也比自己儿子长得好,算是随了他娘。诶,这个沈媛真可恨。
老太君高兴的合不拢嘴。李易这个孙儿打小就聪明伶俐,自从得了怪病眼看不治,真是挖了她的心头肉一般。现在总算好了,不枉了自己吃素念经。
李易的两个哥哥都很高兴,毕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两人不停的嘘长问短。只有沈媛不说话,只笑吟吟看李易,怎么看也看不够。
沈媛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自己儿子一晃就是大小伙子了。
这个时代的人寿命短,活到七十岁就是古稀——古来稀有。一般人活五十多岁就是正常寿数。人成熟的也早,可是十四岁如李易这样高的还是很少。
晚饭杀了两只鸡,又整治了几个菜,李昌、李盛硬拉着李易喝了几杯酒,一家人其乐融融。
晚上回到西厢房,李易还是感慨了一下母亲房间的寒酸。母亲比丫鬟春兰地位强不了多少,这还是争气生了个了儿子,不然境况恐怕更差。
母子俩絮絮叨叨说了半夜话,鸡鸣头遍才睡着。
第二天,一些偏亲、长工都过来和李易打招呼。
中午,二爷李笠闻信也来了。看着侄儿李易长高长壮了,李笠唏嘘不已。又再三叮嘱李易不要忘了读书,但也不要累着。
二爷李笠在邻村住,轻易不上门,今天难得过来,李昌李盛就早早收工,爷几个又喝了几杯。
第三天早饭时周氏开了口:“易儿,你回来两天了,大家都挺高兴。你养病这两年,学业估摸着也荒废了,咱种地的认几个字就行,秀才都是文曲星下凡,也不是咱庄稼人考的。你看二爷,那样聪明的人,不也就考了个不上不下的童生?今天你就跟李昌李盛下地学着做农活,也不要太用力气,还要将养着点儿。”
不等李易说什么,周氏又转头吩咐沈媛:“今天中午你做好饭送到地头,别让雇来的麦客回来吃饭误功。”
沈媛答应了。
周氏又继续安排别的活。
老爷李根外出做生意没回来,老太君年岁大了,家里主事的就是周氏,倒也把李家打理的井井有条,十里八村都夸李家有个好主妇。
李易也想体会一下这个时代的农村生活,反正最近父亲就要回来了,有什么想法和父亲这个家主说,也不急在一时。
众人吃完饭,正收拾的时候,春兰匆忙跑了进来,和周氏小声说了两句,周氏就变了脸色。
周氏喊住了李昌李盛,说了两句,几人就匆匆走了出去。
李易倒是没在意,离家几年,家里的事他根本就不知道。
一会儿周氏几人点头哈腰的迎进了两个皂衣官差,官差倒是客气,也不坐,更不喝茶,问道:“不知道哪位是李易李老爷?”
“啊?李易.李老爷?”众人都愣住了:家里老爷是李易的爹李根,什么时候李易晋级成老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