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的雷泽诺夫在送了战友最后一程之后,取走了旗手切尔诺夫的日记本。
然后有些淡淡哀伤的说道:
【这本日记应该有人能看到,也应该被人看到。】
随后雷泽诺夫和主角迪米特里一起,冲进了国会大厦的内部。
他们的身影消失在镜头中。
游戏也渐渐的变黑。
但雷泽诺夫的呐喊声,依然在耳畔回荡。
【杀光他们!】
倒数第二章,结束!
还有最后的一场战斗,整个《使命召唤》游戏就将结束。
但此时林达已经非常的疲惫,忍不住眼皮打架了。
毕竟前一段时间,林达疯狂的爆肝制作游戏,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疲倦值。
现在游戏制作完成,正是积累的疲惫开始发挥的时候。
本来林达还想,坚持着再看看最后一关的。
可这时台上的女主播粉红凯蒂,她在犹豫了一下之后说道:
“大家稍微等等,我要去补充一下能量。”
“这游戏真的难,特别是到最后的环节真的是打出心理阴影了,我得去缓一缓。”
“兄弟们稍等个15分钟,我去厕所洗一洗,顺带吃个宵夜。”
林达怀疑自己听错了。
这厕所吃个宵夜是什么情况?
难道是自己的英语水平,由于最近的劳累再加上确实很晚了,导致英语听力退步了?
美少女主播说自己去厕所吃宵夜?
感觉也不对劲嘛!
但无论粉红凯蒂是到哪里去吃宵夜了。
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
那就是她确实暂时离开了直播岗位,走到了后台的某个地方。
可能是要暂时的休息一下,上个厕所什么的。
这下子林达也懒得等了。
毕竟林达这几天实在太累!
而且林达也不像其他的玩家那样,
需要看到最后的剧情,才知道游戏的结局。
林达是游戏的开发者。
《使命召唤》这款游戏的结局,对林达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期待的事。
于是林达给旁边的诺夫斯基打了一个招呼。
说自己打算先回去休息了,让诺夫斯基继续在这边玩。
而诺夫斯基作为陪客,他自然不可能真的让林达一个人走。
所以他便跟着林达一起回去了。
林达也就会就此错过,第一时间看到鹰之国玩家们对《使命召唤》结局反应的机会。
如果按照之前的计划。
林达是很想看到通关之后,现场玩家和直播间观众对游戏结局荡气回肠的反馈的。
在林达和诺夫斯基前脚刚走之后。
去厕所吃了一会儿宵夜的粉红凯蒂,她又回来了。
她应该是喝了点饮料,舒展了一下身体,上个厕所,顺便补了一下妆。
休息15分钟,准时回到直播岗位上!
至于许多弹幕以为的,粉红凯蒂太疲惫了,在厕所睡着了的事?
那自然不可能发生。
她现在正直播到游戏最精彩的时刻。
整个直播房间的人气,也非常之高!
好不容易积攒的热度,自然是不可能半途而废的。
虽然粉红凯蒂已经在长期的游玩中,特别是在刚刚的关卡里被打出了心理阴影。
但为了直播事业,还是要趁热打铁,继续挑战最后一关的。
而在粉红凯蒂准备直播的间歇,
台下的现场观众们,也对游戏最后一关的剧情走向议论纷纷。
“下一关应该就是最后一关了,攻占德国的国会大厦,获取伟大胜利!”
“这林达还真让苏军占领国会大厦啊?”
“我记得我看的许多自媒体,都说是几个盟军的士兵一起攻克了国会大厦,并且还有照片为证。”
“对,那张插旗的照片很出名的。”
“但是刚才我又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也有苏联士兵攻克国会大厦的报告,而且还写得有模有样的。”
“现在我不知道哪边是真的了。”
“我也查了一下,发现官方史书上确实是写的苏联士兵攻占了国会大厦。”
这句话引起了许多人的惊讶。
“哦?是吗?”
“你这么一说我好像也想起来了,我小时候爷爷也讲过这个故事。”
“官方史书是这样写的,那肯定是苏军攻克柏林了。”
“也不一定!那是很久以前的老版史书了,据说很不严谨。”
“对啊,我和我的儿子,两代人的教科书上,都没有苏军攻克国会大厦的内容。”
“如果是真的,那击败德国这么大的事,教材肯定会写的吧?”
许多人都认可这一说法。
官方史书也经常搞乌龙,不足为信。
“那这游戏的剧情……我感觉不对劲啊!”
“你看这都打到最后一关了,迪米特里和雷泽诺夫都已经拿着红旗杀进国会大厦了!”
“不会吧?真让苏军来?”
“《使命召唤》的结局不会这么阴间吧?”
“好歹是一款严肃的历史题材游戏,搞这样虚假的历史有意思吗?”
“就是!太恶心了!”
“明明是咱们英勇的盟军流血流泪,好不容易才打下的柏林,并且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了国会大厦上!”
“现在这款游戏却篡改历史,简直让我恶心透了!”
“《使命召唤》isso阴间!”
“我现在还能忍得住,等后面如果真的剧情那么阴间的话,我一定去打个差评!”
“兄弟们先稍安勿躁,这毕竟是在咱们鹰之国上市的游戏。”
“不看僧面看佛面,我估计那个林达还有怒熊游戏公司,都没有那么大的胆子。”
“希望如此吧,唉,不说了,先看游戏…”
最后一关的直播开始。
首先也是一段由雷泽诺夫讲述的旁白。
他总结了这一场战争,同时也回顾着自从战争开始以来那些经典的游戏画面。
【当祖国的旗帜飘扬在帝国国会大厦之上时。】
【全世界人民都会知道,是我们赢得了胜利!】
【这是我们的光荣。】
【现在,让我们走完这最后一步!】
1945年4月30日。
德国柏林国会大厦。
迪米特里·彼得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