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记性逐渐变差。眼前的事说忘,然儿时的一些事却总会不自觉地浮出来,哪怕是微不足的小事,也会愈发晰,愈发难忘。
晚饭时,我吃着寡而无味的馒头,像嚼泥似的,没有吃出一点儿香味。因自己工作忙,半年没蒸过馒头,全是买来的冷馒头热便吃。倘若是自己现蒸的馒头还有点香味,买来的馒头总是没有麦香味,吃它就像成务似的,吃上一两个填饱肚子就行。
“怎么现在的馒头还没有小时候的二面馒头好吃呢?”我自言自语。脑子里突然闪现出儿时吃过的二面馒头。嘴里不由得涌现出当年的香味,仿佛刚吃过似的。那时候人们日的主食是玉米窝头和黍子糕,配上没有的土豆熬白菜烩熟菜,总是难以下咽,盼望吃点好饭。然而难实现,有等到逢年过节家里有客人时能如愿以偿地吃上白面馒头挂面等。可对于小孩子来说,盼过年太漫长,盼时节也是年过四月八、端午节、中节和中秋节,其它的节日全母亲忽略掉了,故善生的日子寥寥无几。唯一容易盼到的是姐姐过礼拜的日子,两周一,可谓弹一挥间。
那时候姐姐在县城高中上学,隔两个星来一。姐姐快过礼拜时,母亲便把玉米面和白面各半掺在一起,用引子发酵,然后蒸上两笼。我和哥哥、弟弟就坐在炕头上看馒头,深怕一眨眼不翼而飞了,两眼盯蒸笼,嘴唇还不时地翕动着,像三饿极了的小鸟静待食物。那份甜的盼,那份快乐的等待,是现在衣食无忧的人无法感到的。终于等到热气腾腾、微微泛黄的二面馒头出笼了,母亲便会给我们人一个“小兔馒头”。这可是母亲为我们三人准备的,小兔子可爱逼,令我们爱不释手。二面馒头吃起来松软细腻、滑可口,比粗糙难咽的玉米窝头、黍子糕一倍,紧舍不得吃慢舍不得吃就吃了,我不由得感叹:“要是天都能吃上这样的馒头该多好啊!”之后继续两眼瞅馒头,盼母亲分给一点儿,母亲早已看穿我们的心,便说:“剩下的等明天烤干了给你姐姐拿去学校吃。姐姐在学校伙食不好,给补充点营养。”言外之是让我们惦记了。可我们明白,母亲说归说,烤馒头时还会分给我们人一片的。那个晚上我们会沉浸在欢乐的待中,连睡觉都会梦到吃二面馒头,母亲说我睡觉时嘴角还会带着一丝微笑。
二天晚上,母亲边烧火边把二面馒头在火盖上烘烤,当然我们三人又在“护”馒头片。我故和母亲闲扯,要不母亲又要让我们写作业去呀。我问:“妈,为么要烤了给姐姐拿呢?不烤就不能吃吗?”母亲边翻馒头片边慢悠悠地说:“姐姐学校没有热馒头处,吃冷馒头会着凉的,烤了的馒头片吃了不会凉。”我恍然大悟……稍后,一盆黄澄澄的馒头片摆炕上,我们三人口水,互相监督着,深怕另外俩兄弟吃的比自己多了。终于等到这句话了:“自己拿吧,人准拿一片,剩下的要留给姐姐吃。”于是我们三人各选一片自认为好大的,细嚼慢咽,边吃边比赛谁吃得慢,心里滋滋的,觉得自己是上幸福的人。
紧着待姐姐来,因为姐姐来时会把学校两个星吃一的白面馒头省下来给我们带来。姐姐来都如,一来我们就搜书包,然后迫不待地吃馒头。虽然姐姐带来的馒头泛黑而发酸,要比那难以下咽的玉米窝头和黍子糕好吃多了。母亲不让我们吃冷馒头,可我们像饿狼似的等不了,冷馒头泡在开水里一人一口三下除二就轮着消灭了。
小时候,过节前听母亲会说这么一句话:“儿吃啥饭呀?”当时我在:“妈妈,您问么?有么好吃的尽拿出来吧。”后来我明白,因为家里没么好的食材母亲发愁该怎样善伙食呢!不善吧,孩子们待着;善吧,家里缺钱少粮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母亲会不由自主地说。
而,人们丰衣足食,天大米、馒头、新鲜蔬菜、鱼肉蛋奶自由选择,却感觉吃么都不合口味,有时买菜时站在小卖部望着琳琅满目,令人眼缭乱的蔬菜我也会不自禁地说:“儿吃啥呀?”同一句问话因时不同而义截然相反,天的“儿吃啥呀”是食材多得无从选择,人们吃饭挑三拣四的不吃么好。饥饭甜如蜜,吃饱蜜不甜。。
小时候人们善生吃细粮,如人们善生吃粗粮。下班过粗粮馆时,总能看到络绎不绝的吃饭。街上粉滴溜的卖声总能吸引去许多吃腻了肉的人们。而的二面馒头也头换面了,适当加工便成了稀罕,其曰——发糕,价格要比白面馒头贵一倍多了。
时荏苒,岁月如梭。往事已然过去三十多年了。然而黄澄澄的二面馒头,一温馨的忆、一屋子浓浓的亲味却久藏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