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赵晏在沉默很久之后,只是踮起脚跟,拍了拍自己老爹的肩膀,默默叹了口气。
对于自己这便宜老爹,和老爷子这两个人呢,赵晏有着自个儿的评价。
一个是一文钱恨不得分八瓣花,一个则是掉油锅里的钱都恨不得捞出来花了,一个精打细算抠门至极,一个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毫不心疼。
经济账,老燕王是很少算的。
不得不说,从某些方面而言,这份评价还是相当中肯的。
这对父子二人,不只是在性格上,其他的方方面面也都大有不同,甚至是天差地别。当然了,老燕王这几个儿子当中,也不是没有与老燕王相像的,最起码赵晏觉得他那位二叔,各方面就都挺随老爷子的。
事实上,对于朝中的这些事,赵晏并不愿意去花费太多的心思,而他刚来到这方世界时,情况却与现在恰恰相反,那个时候常常忧虑于燕国的存亡,甚至想着作为太孙,如果哪一天能够顺利继位的话,能否率领燕国将士扫平九州,打出一个太平世道来,是往后的日子里一点点发生了改变,转而一心扑在了武道上,如今就希冀着有一天能跟着师傅一块行走江湖了。
这场争论(争吵),最后到底是分出了个结果,各执意见的双方各退一步,即从京营抽调三千兵马,再从边军抽调五千兵马,总计八千兵马,入忻州平叛。
整个燕军当中,京营和边军这两支军队,不仅是战斗力突出,在人数上也是最多的,此次边军入关,并未抽调走全部兵力,上古关还留有相当部分的兵马用以防守,抽调五千兵马虽说有些影响,但在上古关没有面对太大威胁的情况下,也勉强可以接受,再多就不行了。
至于从京营抽调的这三千兵马,相对于京营庞大的体量,可以说是完全不值一提。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领军将领的选派,以及具体如何指挥平叛,那就是兵部的事情了,不是在场的六人能过问的。
燕国六部当中,兵部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吏部、礼部、刑部、户部,这四部的尚书一般都会入阁,也就是组成内阁的四位阁臣,外加一位内阁首辅。
如此一来,内阁人数大多数时候就会维持在五人,偶尔会有增减。
工部则由于种种原因,地位最低,尚书一般不入阁。
而兵部虽然同样人入阁,但其原因却与工部不同,燕国兵部历来为六部之首,却常不设尚书一职,只有左右侍郎,太子和内阁也几乎从不会插手兵部的部务,只有老燕王才能过问。
第一件事议定后,下面就要议平叛之后的事情了,毕竟平叛只是第一步,照如今的情况来看,忻州南部诸县受此次卫人反叛的影响会很深,平叛过后留下来的肯定是个烂摊子,如何处理,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陛下,臣以为,此次忻州的卫人反迹已露,足以证明这些人是贼心不死,朝廷对其绝不可姑息养奸,以前朝廷的政策还是太过宽容,待叛乱平定后,必须要做出改变,否则日后定会重蹈覆辙!”
“臣附议,甚至臣斗胆建言,不只是叛乱平定后,此次我燕军入忻州平叛,也可效仿当年,狠开一番杀戒。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疼,这么些年过去,忻州那些卫人恐怕都忘了当年的教训了,否则哪里敢如此胆大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