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姓甄,又称甄夫人。魏文帝曹丕的正妻,魏明帝曹睿之生母。曹睿即位后追尊甄氏为文昭皇后,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注列举了其兄弟姐妹的名字,唯独没有她的名字。
因为曹植描写宓妃的《洛神赋》被一些人认为是写给甄氏的爱情篇章,故此她一般被称为“甄宓”或“甄洛”,有时又称为甄妃、洛神宓妃等。但从其子魏明帝为避母姓将《感甄赋》改名《洛神赋》而“洛”“宓”二字未被避讳来看,此二字皆非甄氏本名。
建安初年,河北“四世三公“袁绍的二公子袁熙看上了甄宓。卑微的甄宓哪里能拒绝?只要应从。不久,甄宓便被袁熙纳为妻室,但二人不过是挂名夫妻,没有多少真情实感。建安四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便将甄氏留在冀州侍奉婆婆刘氏。二、甄宓改嫁曹丕建安九年(204年),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曹操趁袁绍病死,其子又不和的时机,率大军攻打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率先拿下袁绍的府第,只见两妇人相拥而泣。
盘问得知,原来是来不及逃离的袁绍夫人刘氏和儿子袁熙的夫人甄宓。曹丕见甄宓虽然“满脸污垢,身着粗衣,披散着头发“,但不掩其美丽脱俗,很是“姿貌绝伦“,一见钟情,不久便纳甄宓为妻。甄宓嫁给曹丕后,见曹丕俊逸有才,遂心生情意,曹丕对她亦宠爱有知,二人过了一段浓情蜜意的短暂岁月,还共育一儿(即后来的魏明帝曹叡)一女(即东乡公主)。
甄宓惨死甄宓是一个善良贤德的女人,很在意家庭的和睦相处。她见曹丕不待见其弟曹植,还萌生杀意,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务必作诗,曹植便写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甄宓见此,便以嫂嫂的身份多爱护年小的曹植,并劝曹丕珍惜兄弟之情。
谁知曹丕误会了甄宓,认为她喜欢上曹植,哪里还听得进她原本正常的忠言逆耳?后来他见甄宓与曹植多说几句话,心里便不畅快。兼之甄宓又请母亲卞夫人来斡旋他们弟兄之间的事,更生炉意,认为甄宓“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对曹丕的情绪变化,可惜甄宓没去细想。天真的甄宓哪里觉察到心眼小的曹丕醋意心理,还傻乎乎的劝说他与曹植兄弟俩和睦共事。别说曹丕已有感情纠缠这样的心理阴影,即便从王位考虑,他也容不下曹植。最是无情帝王家,曹丕哪有可能会善待“才高八斗“的兄弟曹植?
更天真的是,甄宓还介入了公公曹操打天下的政治见解中。她建议曹操:蜀吴未灭,不必急于称帝,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公曹操素闻甄宓的才名,对儿媳的主张不约而同,器重之下,便欣然采纳,直到死都只称魏王,加九锡而已。
曹丕见此,更生怒意。甄宓对公公曹操、对弟弟曹植这些原本出于公义的言行,在曹丕心中便成了她的“罪证“。在徒添错觉、反感与怀疑之下,曹丕便枉自猜测甄宓“水性杨花“,迷乱公公,还错情于弟弟,令他蒙羞。
由此,曹丕认为甄宓已不值得珍爱,便渐渐添了嫌弃之心。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死于洛阳后,曹丕继位魏王,便将甄宓留在邺城。不久,曹丕篡位称帝,改元“黄初“。山阳公刘协进献美貌如花的郭氏、李氏后,曹丕大喜,即将二女纳为妃嫔,对甄宓更加疏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