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赵书勤对这些领导不感兴趣。他唯一关注的,就是坐在他身边的卞总。卞总真名叫卞志和。何教授单独对其进行了重点推介。
据悉,卞志和是广东潮汕人,以前也曾是何教授的学生,是何教授到炉江师专任教后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卞志和从炉江师专水电专业毕业后,因为各方面表现都出类拔萃,被当时的炉江市委相中,直接安排到市委秘书处,从普通科员干起,一路升迁,二十八岁时官至炉江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妥妥的正科级干部。
彼时,公职人员停薪留职下海经商的潮流风起云涌。年青的卞志和也难以按捺一颗躁动的心。潮汕人爱经商善经商的传统基因在他内心深处悄然活跃起来,犹如野火燎原,势不可挡。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卞志和毅然辞职下海,独自到深圳闯荡,从摆地摊做起,起早贪黑,披荆斩棘,利用时代的信息差倒卖电器,逐渐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后来,卞志和回到炉江,买下一间濒临倒闭的国营酒店,开始雄心勃勃地进军炉江的酒店市场。
经过几年的野蛮式发展,卞志和的酒店生意越做越大:对于那些正常经营的酒店,他想方设法采用入股的形式成为其控股大股东;对于那些经营不善的酒店,则直接通过兼并重组的手段注入资金重新装修打造,使其扭亏为盈起死回生;总之,以雄厚的财力为后盾,通过资本的杠杆,前后将七八家大型酒店的控制权纳入麾下。卞志和也在炉江声名鹊起,被誉为炉江的酒店大王。
此后,卞志和又陆续到炉江周边城市跑马圈地,开疆拓土,投资建造了好几家苗侗风情旅游酒店。
而今,卞志和名下的酒店近二十家,资产逾亿。卞志和不仅经济头脑了得,而且天赋异禀,才华横溢。市委秘书出身的他,文采斐然,佳作频出,是炉江市作协的领导之一。
不过,卞志和最厉害的,还是在苗侗语言的学习上。他完全称得上一个天才级人物。在炉江生活数年后,他居然神奇般地精通了好几种苗侗方言,可以毫障碍地与清江本地的苗侗同胞交流。而且,他还学会了多种苗侗方言民歌,是炉江苗侗民歌协会的主力唱将之一。诸如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等,他张口就来,一来就是经典,与清江本地的苗侗方言歌师相比,毫不逊色。
事实上,对于卞总卞志和的大名,赵书勤并不算陌生。他常听父亲提起,知道他是炉江的知名企业家,是个厉害角色,且与父亲关系不。但如何个厉害法,父亲并没有细说,似乎也不愿多说。
或许是受父亲多年经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赵书勤是一个有着浓厚企业家情结的青年。平生最钦敬的,就是那些叱咤商海意气风发的大企业家,认为他们是社会财富的主要缔造者,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人,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群体之一。因此,对于卞志和,赵书勤一直怀着仰慕的心情,渴望有朝一日能见到卞志和本尊,一睹大企业家的风采。
而今,慕名已久的偶像就坐在身边,赵书勤不免有点小激动。能够与卞志和这样的大人物际会风云笑谈天下,也算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赵书勤望向卞志和的目光充满了顶礼膜拜的崇敬。卞志和伟岸的身躯,浑厚的嗓音,风趣的谈吐,灿烂的笑容,更是给赵书勤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觉得卞志和浑身散发着大企业家的穷魅力。
持同样看法的还有何淑懿。她附到赵书勤耳边,悄声赞叹道:“这个卞总好有魅力啊!”
何教授介绍完,宣布继续新一轮豪饮。之后,是自由敬酒环节。经过几番狂轰滥炸,桌上的空酒瓶开始堆积如山,大家也都有了五六分醉意,人人面红耳赤,目光迷离,高声大气。包厢里弥漫着一股浓烈的酱香酒味,气氛空前活跃。
其实,众人是首先轮流给何建教授敬酒。从大家在何教授面前毕恭毕敬的神情可以看出,这个老人在大家心目中地位之尊威望之重。何教授也很享受这种尊荣,所以来者不拒。每个人敬过来的酒,他都一仰而尽。
一旁的何淑懿看得胆战心惊。她从未见过祖父如此大量地饮酒。她担心他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她想过去提醒一下,让祖父少喝点,但又顾虑扫大家的兴,因而心里百般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