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是龙叔他们那一片了。”赵书勤心里嘀咕道。
包悦彤还提到,昨天的车祸,有人死了。死者家属在医院闹。卞志和连夜派人送去一百万。家属收钱后息事宁人。
赵书勤推测,昨晚卞志和在舞台上引吭高歌时,卞一天的母亲跑上去告诉他的,大概就是这个消息。卞志和听后才会脸色大变。
“结婚发生车祸,还死了人,看来这兆头不是很好啊。”赵书勤默默地慨叹道。
大约卞志和也觉得兆头不好。一周后,赵书勤的父亲赵德胤带着一个风水大师来到炉江。卞志和亲自接待了大师。二人在卞志和的办公室里密谈了几个小时。之后,赵德胤还把大师请到自己的别墅,勘察别墅的风水。赵书勤被父亲叫到别墅,陪大师一起捯饬了好大半天。当晚,赵德胤设宴款待大师。席间,赵德胤跟大师提起,有意开发黄哨山。黄哨山是天同县的一座名山,位于天同县东南。山上有一座寺庙,叫白云寺。清朝末年,有一曾姓县令因上书支持维新变法,被贬黜到天同的邻县任县丞。县令赴任途中,经过黄哨山,发现此地景色绝佳,毓秀钟灵,遂萌生了弃官归隐的念头。他拿出自己多的积蓄,又向周围民众募化,披荆斩棘,开基立柱,修建了白云寺。又在寺旁建造了一座书院,名曰白云书院。县令博古通今,学识渊博,德隆望重。书院开学之日,远近慕名而来之学子络绎不绝。白云书院声名远播。许多学子学成下山,或投身实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商巨贾,或投笔从戎,在金戈铁马中保家卫国,或执教乡塾,传播教化,使蛮荒之地沐浴文明之风。建国后,得益于早期白云书院播下的尊师重教的种子,黄哨山周边村寨人才辈出,俊采星驰。其中不乏省高考状元、州高考状元、县高考状元等。他们考入清华、北大、复旦等一流名校,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我觉得有必要开发一下,把这种文脉延续下去。”赵德胤侃侃而谈。
“这个,你可以找卞老板合作嘛。”大师笑眯眯地说道。脸上因酒精的刺激而不断泛出潮红。“卞老板是文化人,又整天拜佛烧香。这个,跟他合作再合适不过。他们这种信佛的,最喜欢捐资修庙了。”
“我跟他说过几次了。他好像不是很感兴趣。”赵德胤沮丧地说道。“他烧香拜佛殷勤,建寺庙好像不太热心。所以,想请大师您帮忙在他面前多多美言。”
“那我跟他谈谈。”大师笑呵呵地应承道。
当晚,赵书勤应父亲的要求,破例没有回炉江学院歇息。这么多年来,父子俩第一次促膝长谈。话题主要围绕赵书勤的学业和职业规划展开。赵书勤向父亲坦诚,学业方面确实压力较大,但相信能够应付。至于将来的职业规划,他目前还没有想好。父亲则支持赵书勤到卞志和的麾下锻炼一阵子。但又隐隐有些担心。因为,如今的卞志和,随着财富和地位的提升,正在越来越远离以前的朋友。大家日益变得生疏了。
“不过,他确实有意培养你。”父亲欣慰地说道。“他很欣赏你。他说你是郭靖式的人物。”
父亲还提到,继母梁丹准备移民英国。她想把妹妹送去那边念书。
“她怎么有这种想法呢?”赵书勤惊讶地问道。
“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她早就谋划好了吧。”父亲奈地说道。
“那您是什么打算?”赵书勤惴惴不安地问道。
“我肯定不能走啊。”父亲坚定地说道。“我走了,你和你妈怎么办?”
赵书勤稍稍心安。论如何,父亲还是家里的顶梁柱。虽然他和母亲离婚了,但依然是全家的靠山。这一点,赵书勤是认可的。赵书勤觉得,父亲还是一个好男人。至少,他没有完全抛弃母亲,抛弃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