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帮一些人回顾。冯唐在一次采访中说过,说我们真的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静下心来回顾一下过往,看一看自己的灵魂,问一问自己这段时间到底怎么了。因此,能静下心来回看一段时间,回看的时间越长越好,这是得救的第一步。
1、第一章与开头有关。
确实这个头开得有点狗血,但思前想后,想要回顾,总得有个阶段限制,所以,也只能从这个时间开始。也是最希望临近大学毕业以及毕业一两年内的人有机缘能看一看,少走弯路,防患于未然。
这一章最主要想讲的就是,80、90后这个时间段里的人,真的受马、刘、史、比尔盖茨等一些人财富神话的刺激过度,满脑子成功和名利。太坑!太坑!尤其是对于从农村出来充满自尊、自信的孩子来说,太容易使人迷失。
2、第十八章与“交情”有关。
如副标题:自己叨叨念念的情,别人是否放心上?我们帮过别人,总希望别人记在心上。或者说,别人嘴上一直说记着自己的情,他们的表态总能让我们心里舒畅,也容易让我们在人际交往的小成就里迷失与自得,可真遇到事情以后,我们发现,自己曾经叨叨念念的情啊……因此,从做事之初,就不应该给予太多期望。解说至此,你细品。
3、第二十六章
与石头有关。一个石头,玄之又玄,妙之又妙。
这是一个以真实发生的事为蓝本描述的细节。老杨没有合适的礼物送给自己人生里的贵人,太贵的成本太高,太便宜的拿不出手,于是送了一块不知究竟的翡翠原石。玄妙之处在于得此礼物的人并没有得之而喜,他把这块石头的价值继续当做一个谜。文中有说,将来老杨一旦遭到难处,老杨朋友还会把这块石头送还给他,至于开出来成色如何,能帮到老杨多少,都是命。也许一开便是几百万的成色,那便是老杨为自己积下的福德,如果一开出来是分文不值的石头,那便是劫数到此。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对于这块石头的价值,老杨朋友并不想一探究,将来送出去开得好他不会懊恼,开得不好他也不会心有愧疚,这是一种境界,也是极高的修养。
关于这块石头的说法,远非这么多。也许,只有修行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
4、第十二章与“攀缘”有关。
有网友问到,说这一章里老杨安排家宴时说的“他现在不太关心营业额,有口饭吃就行,他现在凡事不会强求,习惯了顺其自然。”
这里说到两点。
第一点是说老杨有个高人朋友,老杨一直以对方为自己做人的榜样,他很想自己能顺其自然,也在努力这样做,但很明显,他安排这样的家宴也是为了攀缘,还没有真正做到“顺其自然”。不过,以此为理想并不算。并且,以他的境界来说,真正做到顺其自然确实还有很长的修行之路要走。但反之,要达到老杨这样的境界,已经就是我们很多平凡人的理想了,我们以此为理想,在修行的路上亦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点要说到电视剧《天道里说的“随缘、惜缘、不攀缘”。很多人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既是赞佩又是羡慕,因此网上的《天道迷对此颇有解说。笔者以自己的观点看,认为这个价值观里有瑕疵。笔者认为,“攀缘”并没有,想去结识优秀的人是攀缘,想找个好工作是攀缘,想要一个好物件也是攀缘,努力即是“攀缘”。“攀缘”没有,在“强行攀缘”。“强行攀缘”的案例很多,意味:我很想要,我必须要,我就是要,我不要不行。因此,茶不思,饭不想,所不用其极,最终,必遭反噬。文中主人公不就是典型的例子?解说至此,执迷的时候,你细品。
5、第二十一章与“怨愤”有关。
“黩则生怨”,说的就是年轻人啊,在学校和老师叫嚣,在单位和领导叫嚣。事实上,我们当时是很有底气去叫嚣的,老师让着我们,领导也懒得搭理我们,结果就是放纵了我们,吃亏真是早晚的事。看社会上,一些人上访、举报,甚至歇斯底里、不管不顾地放弃所有也要与人死磕到底的一些案例,到最后怎样?都是一时占据上峰,最后还不都被收拾了?
作者身边有例子,某人的孩子与一领导家的孩子发生了矛盾,结果是吃了亏,但也仅限于小孩儿武力范围内的吃亏。可家长不乐意了,要赔偿,后来闹到人家单位,后来又闹到更高级别的领导那里,最后见赔偿法满足他的贪心,便威胁着闹到网上。他以为所有人都怕他,便想要在这件事情上捞够好处,可最后当他的要求实在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一意孤行的行为已经没有办法回头。他闹到了网上,领导被处分了,他还是没有拿到好处。半年后,他自己惹上了大事儿,再没有人帮他。真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分来早与来迟啊。
看主人公,总认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总认为自己是正义的,总认为自己受人拥护,总认为自己能力很强,总要挑战领导。看,不论领导对与,没有人出面硬刚他,都是选择了退让。我们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人啊。这还不算,更可怕的则是这段的主题:黩则生怨。因为这怨气,会影响我们的心性,也会影响我们对很多事情的判断。黩则生怨,生活中多少人都是这样,最终虐猫虐狗,这便是心性的变化。
文中第三十章有交代,多年之后,我们回过头去,发现,曾经使我们血气上头的那些事儿真的不值一提。特别是当我们站到生命全程去看的时候,这都是芝麻粒的小事儿。解说至此,你细品。
(《道德经第36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6、第十一章与“恋爱”有关。
如副标题:你慌乱的样子很丑陋。我们在失恋时,面对根本就没有办法挽回的感情嚎啕大哭也好,百般用计、以死相逼也好,确实样子很丑陋。结合第八章说的“理所当然的想法,建立在人、事、物都没有变的基础上”,环境变了,感情变了,就找不回来了。也第七章说的“你一直放不下的,从来就不是哪个具体人”,我们一直放不下的,是曾经那段过往,那段经历和感情而已,所以,当我们真的挽回以后,会发现,那个人早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人了,这一点在第二十九章也有交代。
正文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大篇幅描写一些曾经的美好,甚至使人感觉有些虚假,但你细细回忆,却又都是事实。目的就是要让人知道,过往那些回忆,就是建立在过往环境的基础之上的。《金刚经里有这样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第十一章讲到,进京之后,李茹燕变了,连选吃饭地方的标准都变了,而张海潮呢?
在说到“理所当然的想法,建立在人、事、物都没有变的基础上”的时候,还得说到“变”。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自己在外物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第十一章透出两点:一是冷落,二是堕胎。在这一点上,走极端的你们,反思过吗?恰好,这也照应了本文回过头去捋一捋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