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以为当官是在城里坐堂,指挥属下去办事,等着人来送钱,轮到我当官天天为了钱和人的事情发愁。还得上山下乡、处理鸡毛蒜皮,早知道,在京城找个帅哥嫁了”,王韵晴倚着周依依的肩膀,看着流民队伍说道。
“你想得美。帅哥是不流通的,该结婚的都结了,剩一堆大龄歪瓜裂枣等着对你这样年轻好骗的小姑娘下手”,周依依道。
“唉,流民倒是流通。本来流民就够多的了,现在你看看,延靖县又送了一批过来,嗷嗷待哺。搞得咱俩跟母牛奶娘似的。嗯,你刚才干嘛吓方黎雯?”,王韵晴头疼地说道。
“我没有吓她,确有贼寇混进流民队伍里,烧杀抢,已经到周边县了,跟官兵打游击,防不胜防”,周依依提醒道。
听到这消息的王韵晴立即瞪大眼睛。
周依依和王韵晴知道了倭寇要来的消息,连忙行动了起来。
利用自家的书店与说书茶馆,以及学堂的学生,写满了布告,贴到各个乡村去。
她还向漕帮买了些物资,召集大量的闲散劳动力,在开垦、兴修水利之余,把城防加固了一下。
同时,派人教老百姓如何区分倭寇的长相,以及伪装的口音。
立即发布悬赏:提供倭寇活动的消息,赏银10两;
她要把老百姓发动起来,组织起来。
巡视着倭寇可能闯进来的边界。
“你说都悬赏了,我们要不要悬赏倭寇人头?”,王韵晴问道。
“不成,死人可不会说话。要是悬赏倭寇人头,保不齐有些地主乡绅会杀流民来冒领”,周依依说道。
“那我们把老百姓发动起来,会不会不太好?”,王韵晴说出了她的顾虑。
这操作史前例。
“咱俩不是贪官怕啥老百姓。其次,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是会拼命的。老百姓只要能安居乐业,有口饭吃,没人愿意惹事”,周依依道。
王韵晴听了还是没有底:“要不我们找干爹申请调支队伍过来?”
“前几日大军开拔调去镇压西边的叛乱,剩下的得拱卫京城,估计抽不开身”,周依依说道。
王韵晴眼看没有了退路,也不再埋怨,投入到备战中。
李家乡的地主们,本来对周依依不冷不热的,现在听说倭寇要来了,反倒积极了起来。
几天不到的时间,延平县就搞得跟战争前线一样紧张、严密。
又是等了几天,两人交替、或者一起巡逻,还是没有倭寇的影子。
流民和倭寇最有可能过来的方向:一是走水路,但是水路有漕帮,偶尔有少数水师会停靠起了震慑作用。
二就是走延靖县和延平县交界的李家乡,有条山谷叫平靖谷,向来是两县的交通要道。
次日,王韵晴照例早早去两县交界处巡逻。
王韵晴寻思着:“难道情报有假?还是说被司马珩硬气了一把,给镇压在延靖县了”。
她还在猜的时候,延靖县终于有动静了。
有个延靖县的官差,骑着马,气喘吁吁地越过县境,直奔巡逻队而来。
“不好了,不好了,流民疯了,杀了好多地主和乡绅”,来报信的人,一边喘气,一边递给王韵晴一张大红纸。
“你们县令、县丞组织平定了没有?”,王韵晴问道,一边打开纸条看了一下,上面写着“速速归降,免尔一死”,落款是岸田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