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李善长的疑虑,皇帝崛起,陛下莫非有高人指点?(2 / 2)

不管是开放海运,还是鼓励手工,这都是改变基本国策的事情!

关键,这两样听着好像都能显著增加国力的样子!

作为大明的一份子,即便是胡惟庸都为之激动。

不过,就在大臣们以为,这个朝会也就这样的时候,朱元璋却又掏出了一样事情。

“对了,今天咱还要和户部、工部特别交代一件事!”

“你们可知道,民间种田,有沤肥一说?”

户部和工部的官员有的一脸茫然,不过也有人出身寒微,微微颔首。

“不管你们懂不懂,但咱都要你们着手去做一件事!”

“咱听说,这粪肥如果直接用,会引发各种问题!比如烧苗,比如虫害。但是经过沤肥,也就是晾晒几个月后再使用,就不会有这些问题。”

“所以,你们要安排人手,一面走访民间,问问百姓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同时也要亲自耕种,使用沤过的粪肥和没有沤过的,比对一下收成!”

“如果沤肥有效,那么,以后要让各地布政使司加以推广!”

百官一阵懵逼。

好端端的,怎么聊到那玩意上来了?

一些豪门出身之人,甚至都有些嫌弃,感觉聊到这话题时,大殿之中都多了一股气味。

户部有劝课之责,和这事倒还真有关系,于是侍郎郭恒赶忙出来询问。

“陛下,不知这沤肥相关的问题,出自何人之口?”

朱元璋摆摆手:“说了你也不认识,总之,你记住咱交代的这事,认真落实就行。此事,关乎咱大明朝万千百姓的温饱问题,谁要敢马虎,咱定会从严处置!”

见朱元璋这么认真,便没人敢问东问西,朝会也就此很快结束。

不过身为左相和右相的李善长和胡惟庸,却感觉到今天的怪异之处,于是下朝后,胡惟庸跟着来了李善长府上,二人就闭门嘀咕起来。

“相爷,陛下和太子今天看着有些古怪啊。”

“惟庸呐,若老夫没猜,陛下这是得了高人指点。”

“高人?哪个高人有这等见识,这样的胆魄,还敢和陛下说这些?海禁什么的,可都是陛下亲自定的国策,刘伯温活着的时候,都不敢对这些国策指指点点。”

李善长眯着眼,半晌没说话,但脸上渐渐露出了忧色。

“放眼朝中,没人有这样的见识,更没人有这样的胆子!怕就怕,陛下真遇见了咱们都不认识的高人!果真如此……老夫这位置,怕是不好传给你了啊!”

同为淮西人,二人之间还有姻亲关系,李善长这两年眼看着就要致仕,他是很想让胡惟庸接替自己左相之位的。

“相爷,有这么严重?”胡惟庸这人很自信,甚至自负,就有些不相信。

李善长却轻叹一声:“今日陛下对他所说之事明显持赞成的态度,而且这些事情明摆着太子也十分清楚!看来,那高人深得陛下和太子之心,这是你我都法比拟的!这个人,必定是你升迁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胡惟庸闻言,目中顿时闪过一抹凶光:“既如此,那我就派人明察暗访,找到此人!哼,刘伯温我都能治,区区一个刚冒出来的新人,我不信压不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