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邮报”的影评则十分有趣,“这是一部十分糟糕的电影,但却十分愉快;台词对话经常让人昏昏欲睡,却又不乏睿智幽默的段落。”五十分的评价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中立立场。 </p>
“每日新闻报”的分数也是五十分,“就好像布什和切尼的打包一样,即使是民主党再聪明,也会输给这样‘笨拙’的组合。电影也用这样的方式告sù我们,即使像拍出了‘上帝之城’那样的天才导演,也会拍摄出这样一部愚蠢无聊的电影,就好像是‘独立日’或者是‘绝世天劫’一般,第二周就即将会沉默的又一部暑期档‘巨作’。” </p>
他们不仅调侃了“后天”,还顺带调侃了时任的总统和副总统,着实是让人忍俊不禁。 </p>
“美国周刊”的评论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模样,“就像所有的灾难电影一般,镜头视角总是锁定在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上,彷佛在灾难来临之际,全世界的焦点都在关注这少数的几个人一般,而其他地方大规模的死亡和逃窜都成为了陪衬。‘后天’将整部电影的重量都维系在了丹尼斯-奎德和杰克-吉伦哈尔的身上――显然,他们两个人无法承担起如此重量。 </p>
兰斯洛特-施特雷洛曾经给我们带来了惊喜,我们也期待着他能够与众不同。但可惜的是,他让我们失望了。” </p>
“美国周刊”的评分也仅仅只有五十五分,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后天”原本有更多更多的期待,但可惜的是,最终超高的期待还是化作了泡沫。 </p>
其实,这也是电影上映之前所有人担心出现的状况:过度的瞩目往往会让期待值达到一个高标准,这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电影上映之后达到了预期,那么将会引爆票房市场;但如果情况稍微不尽如人意,那么就将会引来雪崩。届时作品将很难寻求到一个中间值。 </p>
现在的“后天”就是如此,在“综艺”和“好莱坞报道者”的对峙之后,媒体的批评之声几乎铺天盖地,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后天”的肩膀上维系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今年暑期档的特殊情况之,“后天”更是陷入了一个毫无退路的境地。 </p>
不过,正如“综艺”的绝对权威,他们对“后天”的赞誉显然也不是势单力薄的独木难支,恰恰相反的是,与批评声音相对应,赞扬支持的声音达到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甚至是远远超出预期的,将这部商业爆米花电影的能量彻底引爆! </p>
ps:今天第二更,恳求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订阅,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