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又有人笑,又有人被罚,直至众人轮流演绎了多次,才渐渐没有了嘻笑声。
后大规模演绎,有人扮宾客,有人吹乐,有人迎宾,有人扮伴娘,有人扮媒婆,上百人参与演绎,整了一场好似在太学举办的婚嫁现场,煞有其事。
太学长陈参肯定了这场演绎,对富平侯张放大加赞美,对王莽众人亦予以表扬。
自此太学生们乐此不疲,没觉得这是枯燥乏味的教育内容,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演了个遍。
甚至有太学生主动提出要演不同的人物,让大家轮流替换来演,加以对话,相互比较,点评优劣。
把各种仪礼演绎成现代版的舞台剧,这倒是王莽没有想到过的事。
王莽又建议太学长陈参让太学生擅画者画《仪礼》举止行为步骤在绢帛上,配以注释,后缝制成册,便于流传。
陈参闻之有理,召集能画之人,在绢帛上制作了几套图文《仪礼》。一套递呈给了汉成帝,得到了嘉奖,并赐太学黄金一百斤,以资鼓励。
到成帝时期还是以竹简成书,甚不方便。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用于书写。
王莽想了一想,跟太学长陈参商议组织太学生采集桑椹树皮等等,鼓捣造纸,如绢帛一样,但更便于书写流通。
陈参对王莽深信不疑,听进了王莽之说,举太学之力协助王莽造纸,命各学子带领家仆砍一些树木,各家再捐献绢帛制成方框状用于过滤造纸之用。
砍碎、砸烂、沤煮、打浆、悬浮、抄造、定型、干燥等等,一步步实验,全员参与,大家期待着能看到王莽说的如绢帛的纸张。
第一次成型出来的是厚的粗糙纸,颜色也不是白色,可以用笔在上面书写,就是厚了一些,硬朗了一些,用来包装赠送他人的土特产礼物倒是挺好的。
幸好王莽事先给大家有说道,要不士气肯定大受挫伤。
“土法造纸,技术是落后的,刚开始我们可能造不出比较薄的纸,颜色也不是白色,或者中间有破洞,但不要气馁,我们最终是会造出薄如绢帛的纸张,可以书画,可以装订成册。”
“只有造纸成功,用纸张取代竹简的时代就会来到!”
“这个反复对比的过程,需要时间,但我们可以做到一点,一次会比一次更好,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王莽造纸的决心是有的,他虽然没经历过造纸,但依稀记得造纸的步骤轮廓。
他一次又一次的鼓动着,一次又一次的改进着,纸张倒也越来越薄,越来越平整,等到第十来次的时候,虽然纸张如现在的麻皮纸,颜色还是不白,书书写写画画倒也可以了。
王莽和太学长陈参商议:
“太学长,就令人记录下土法造纸过程,备一份让卫玄大人保存,我们就到此为止。”
“后面要呈现白色和更薄的改进,按照现有条件,无法再进一步实现了,就留待后来人去解决吧。”
王莽知道长平侯卫玄后人任桂阳太守时与蔡伦造纸有交集,就特意让卫玄保管此秘方。
太学长陈参点头道:
“目前的纸张已不错了,虽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现在的已经有大突破了!”
“一来如厕可不再用绢帛,已是一大进步;二来可以替代竹简笨重的书记方式;三来可以装订成册,携带方便,也便于保管收藏;四是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可以大批量制作,各地都可以推广。”
“巨君,这是前无来者之举,值得肯定!”
“待我再组织太学擅画之生,把《仪礼》画于纸上,装订成册送呈皇上,想必皇上肯定会更加高兴,再次嘉奖,得以大力推广!”
太学长陈参高兴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