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二一一章 来人是谁呢(1 / 2)

来人是谁呢

但是,你如果细细研究这段史籍中有关张良在博浪沙行刺始皇帝过程的记载,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问题存在。

统计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颇让人有些玩味。

其一,张良是如何知晓始皇帝出巡路线的

难道,始皇帝出巡的时间、路线和计划是要昭告天下的吗

这是可能出现的事吗

即使是放在现在,一国元首和领袖的出访或是出行,都是严格控制知情者人数的,安保措施是非常严密的。

那时光倒回到秦朝,刚统一天下,威势和地位达到顶峰的始皇帝嬴政会如此疏于防范,竟会任由人泄露自己的行踪吗

答案当然是不会的。

这是第一个疑点。

其二,张良为何要选择在野外环境中行刺呢

难道仅仅是因为不好接近始皇帝,故而选择远距离狙杀

这个不好接近的标准是什么呢

自荆轲以献图为由,在图穷匕见之后,行刺始皇帝未果反被杀之后,始皇帝自是加强了防范和戒备,寻常人是无法靠近皇帝的。

但是,谁又说过,行刺必须要离得很近才行呢

贴身行刺,不管行刺成功与否,行刺之人是断无脱身机会的。

在冷兵器时代,既要保证行刺成功,又能及时脱身,行刺的最佳距离应是刺客距离目标在十丈左右。

行刺方式最好是施发暗器,出手之后,不管结果,立即趁乱撤离,此为上策。

行刺之后,没有出现局面混乱的情况,当然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但作为预案却是必须要准备应对之策的。

此时,执行行刺计划的人就要有第二号和第三号目

标可供选择,并立即出手对他们进行狙杀,以保证扰乱现场局面,从而方便撤离,此为下策,但却是能够保全自身的有效方法。

行刺是没有万全之策的,既要完成行刺计划,又要做到行刺之人毫发无伤,安全脱身,古往今来,做到这一点的,能有几人呢

如此一分析的话,张良行刺始皇帝的地点,最好是在城镇中,那里的建筑众多,街道两侧适合行刺的地点选择性也大,人多的地方,即使行刺失败,造成的混乱,也容易脱身。

张良为何不选择在城中易于隐藏行踪的地方行刺,反而是选择容易暴露自己的博浪沙进行行刺呢

所以,此为第二个疑点。

其三,既已事先确定为远距离行刺,行刺方式也已确定,为了提高行刺的成功率,必然是准备的很充分的,但为何只是由大力士向选定的目标投掷了一把铁锤之后,就再无第二波或是第三波攻击了呢

经过对始皇帝出巡情况的侦查,信息的搜集,拟定

了针对性的行刺计划,但为何会在最后实施时,让人觉得是如同儿戏呢

就像是,精心准备许久,进行一次狩猎,在猎物已进入预先设好的埋伏圈时,到此时,整个狩猎计划都是堪称完美的。

但是,此时猎人的出手却是仓促的,看似对准了目标,实际上却是错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