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不无忧虑道:“符王此人,不杀弱者。在他眼中,寄居现世的游魂,是长生界、现世界、灵域,三界中最弱的。他看不上游魂,不依靠游魂,不屑与游魂为伍。如今他拥有来自灵域的超强复活人和驱策百神的神印,看来符王的野心、符王背后之人的野心很大。”
然后陈琦专门告诉苏林一些逸轶集上没有记载的神兵埋藏地址,并嘱咐苏林尽可能收集,以应对此后可能出现的危机。
陈琦表情凝重,一再嘱咐:“如今原本守护现世界的神仙大员,传闻这几十年间都已前往长生界助战,此时现世界很是脆弱,提前搜集一些神器,不至于灾难临头,却无法抵挡一二,活活让现世人和游魂遭殃。”
三人正说着,玉清宫汉兵、门客和郭璞等人找了过来。
苏林将导师陈琦介绍给玉清宫众人和郭璞等十二灵,陈琦对十二灵是大为倾倒,一个劲地作揖参拜,景仰、向往之词屡屡出口。
陈琦如此举动,树下坐着的其他十几位气质容与、仪态非凡、身着长衫的学者也忍不住走上前来,纷纷吃惊地问陈琦:“陈生何以至此?此等何人也?”
在陈琦将十二灵一一介绍给那十几个学者后,那些学者也是激动万分。他们对十二灵很感兴趣,一再表达有幸得见之情,一个个拉住十二人便不愿放手,彼此交谈起来。
和另外那些学者相比,陈琦辈分太小,根本没他插嘴说话的份。即便是陈琦的导师,甚至导师的导师,也时常插不上话。
陈琦便趁机将苏林杜玄引荐给自己的导师、导师的两位导师。
陈琦导师的导师,是两个在七八十年前名动一时的史学大师、考古学大师。
杜玄对什么史学、考古学没什么兴趣,再名动一时的人物,也冲不进他那孤陋寡闻、屏蔽一切的双耳。
陈琦介绍那两个史学大师时,提了很多成就,但杜玄充耳不闻。他只是记住两人一个姓傅,一个姓董,至于傅什么,董什么,他也从不打算记住。
不过当两人向苏林谈及元鼎时,杜玄顿时来了兴致。
元鼎便是在两人的牵头下在殷商遗址做考古发掘时发现的。
当时他们单位的研究员研究发现,此鼎并非殷商至今就在此地,大有可能是从别处移动而来。但是,在多方考证之后,他们证实此鼎原本就在此处,只是后来屡屡迁出又安置原地,并且确定此鼎便是汉武帝年间挖出的那方稀世宝鼎。
挖掘出此鼎后,此鼎便由一位用传统方法做研究的王姓考古学者专门研究。此人多方查找国内资料做考证,并前往英国,查找被抢夺的一些上古器物资料,终于找到线索。
经过分析,王姓学者发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秘密:此鼎乃献祭复活之鼎。
该学者惊骇异常,立即上报董姓学者,然后董姓学者上报给上级傅姓学者。因为此事关涉重大,傅姓学者便拍板压下此事。
于是,这一秘密便也止于此二人。而元鼎,也被封存在一个不起眼的考古档案库里。
后来因为解放战争,国军退居宝岛,一些国之重器便也随之流落到宝岛。而元鼎,也在傅姓学者的密切关照下,入了宝岛。
当时发现元鼎秘密的考古学者已死。知情者只剩傅董二人,于是两人在一次见面中约定,直到死时,才可透露此事。他们只想在临死之际,埋下一点种子,以示不让中华秘闻从两人这里断绝。
后来,傅姓学者在宝岛逝世。在将死之时,他将元鼎之事当做奇闻轶事的笑谈透露给身边的亲人。
十多年后,董姓学者也在宝岛逝世。他也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将元鼎秘闻透露给自己的学生。
听到这里,陈琦的导师,也即董姓学者的爱徒插话道:“对于无心者,如此传说不过茶余饭后的谈资,不会当真。但是,经历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熏陶之人,自然将此事当成可以考证一番的趣事。经过几十年考证,我终于在九十年代再次揭开此鼎的秘密。但当时我年事已高,便将此秘密告诉陆生陈琦,并嘱托他无论如何,要将此鼎带回大陆。这才有元鼎后来之事。”
苏林纳闷道:“还有一人知晓此鼎,此人名叫王瑜,四十多岁,乃美籍物理学博士。也不知此人从何处知晓元鼎,而且他探寻元鼎的方法并非考古学方法。他是用科技仪器检测探寻到此鼎。此人竟然能不用活人献祭,用科技手段硬生生复活灵域之人。”
那傅姓学者哈哈一笑,言语间霸气侧漏:“我敢肯定,那王瑜的消息来源,如果追根溯源,一定是我这一支系的消息。”
董姓学者不屑道:“你在宝岛去世,怎么可能消息出现在美国?再说了,人家是物理学博士,与你历史学者,八竿子打不着。”
傅姓学者圆睁双目:“你废什么话!我妻儿后来都有在美国生活,将元鼎秘事作为神话传说讲给中华血脉,也是情理之中!”
他们几人还想继续谈下去,但郭璞走过来告诉苏林杜玄,不能在此花费太多时间,玉清宫众人应该继续上路,寻找十个汉兵。
于是,苏林杜玄便向陈琦等人告别。
临行时,陈琦指了指那几个与十二灵交谈的学者,告诉苏林他们的名字,顿时,苏林两眼放光,投去崇敬的目光。
那些学者是谁,杜玄没听得太清。只听说一姓梁,一姓王,一姓陈,一姓赵,说是什么四大导师,具体是什么方向、什么专业的导师,杜玄也没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