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前世的时候,有一种说法,高考乃是贫寒子弟改变命运最好的机会,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从高考结束开始,大部分考生的命运从此得到了改变。
一个985,211学校出身的考生,从一毕业开始,就比同龄人在职场上占据优势,高考对一个求职者的加成,超过了考研,也就只有少量顺利完成博士学业的非重本毕业生,能够弥补自身在高考上的不足。
如果按照前世高考的眼光来看科举,一甲出身就相当于前世赫赫有名的五道口男子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关村文理学院的考生一样,除非自己作死,找一个衣食无忧的工作不难,薪资待遇高出了同龄人一大截。
可能有人会说,这两家学院出身的也有一毕业就失业的,但是回头想想,这些人是找不到工作吗,是他们看不上,而他们看不上的工作,往往都是有些同龄人奋斗一辈子都不可能找到的好工作。
即便是他们没有找到对于他们来说不掉份的工作,去干点其他事,高考的金身也会加持他们一辈子,不仅仅是前途,甚至还有潜在的优先求偶权,跟现代一甲进士及第的状元,榜眼,探花一样,榜下捉婿的专利,没哪个土大户敢盯这些人,都是有权有势有钱的高官才有这个资格。
比如前世笔者所在城市,有某个传说中的高考状元,毕业之后觉得工作不合适,子承父业干起了杀猪大业,名声的加持成了零几年当地的一家知名店铺,不见得他们家的东西好,但就是有人宁愿做几站地去买他们家的东西,这就是名声的加持,赫然便是当地的第一批网红店。
举个例子,如果当今的状元中举之后,因为朝廷授官不理想,辞官不做,回乡做了木匠,恐怕他们家的桌椅板凳会卖出一个想都想不到的高价。
二甲进士出身,就相当于后世双一流,选官授官会有优待,明面上和叁甲的没区别,实际上两者相差甚远,比如积英巷盛家的主君盛紘,有那样的一个岳家,也曾经发出过感慨,他这一辈子,恐怕将来最多是个叁品紫青光禄大夫荣休就不错了,但若是一甲出身,只要不出纰漏,盛家主君一辈子的追求恐怕就是人家熬资历就能熬到的。
盛家主君盛紘就因为是叁甲出身,即便是有那么一个岳家,也几乎没有入阁的可能性,而盛家嫡长子盛长柏,二甲出身,可以顺利通过翰林院馆选,成为庶吉士,便有了拜相的资格。
叁甲出身的官员,不知道要付出比别人多出多少的努力,才能在品级上追上自己同年的脚步,或许有人说他们也可以考取翰林院,科举有可能是发挥的欠缺了一些,馆选的时候发挥正常,也能考中庶吉士,可惜,叁甲进入翰林院中,有个词怎么说,凤毛麟角。
自从翰林院馆选诞生以来,就有一个不算规矩的规矩,一甲不用考试,直接入选,相当于后世的保送,二甲有加分,一项一等便可进入,叁甲必须得所有考评都是一等,才能进入,还得是二甲没有录取满员,这就和后世某些企业招聘一样,就差在面试官脑门上刻上几个大字了,我们只要重本毕业的。
不过,相当于高考,科举还是有不同的,一旦中举,那就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古人发出的感慨。
这一日,因逆王谋反耽误了一年的春闱,以恩科的名义终于开起了,汴京的举子比往年的都要多,朝堂早就放出了风声,今年进士的名额会相比于往届大幅度提升,明面上说的是要补足朝堂上的官员缺失,实际上谁都明白,这是新君登基拉拢精英阶级的一个手段,大宋叁冗之中,可是有一个冗官的,刚中举的举子,肯定是要从基层坐起,这个阶层的官员,大宋只多不少,没那么稀缺的。
朝堂上缺少官员,乃是因逆王谋反牵连太多,要是提拔,够资格有能力的其实比缺额要多多了,至于为什么一直没从基层大规模提拔补充,聪明的人都能猜到其中的猫腻,就连盛长槐都知道其中的猫腻,现在乃是太后垂帘,提拔人才,大部分人感恩的会是太后,而非官家。
今日会试,蜀县侯府几乎全员出动,就连小小年纪的杨怜儿和盛长杨,也都坐着马车把自家兄长送到了贡院门口,更不用提张大娘子了,大着肚子怎么说也要去送考。
等到了贡院,盛长柏在那边已经久等多时了,一见盛长槐就抱歉的说道。
“槐弟,如儿和明儿本来是要送考的,但是父亲说她们两个已经及笄,不是原来的小孩子了,抛头露面的不太好,今年的举子比往年要多的多,街面上也乱的很,就不叫她们来了。”
盛长槐不置可否,不过也没多大怀疑,即便是觉得自家二哥哥言不由衷,心中有些狐疑,不过盛长槐这时候还以为盛紘想要榜下捉婿,毕竟盛紘有意在本科举子中给妹妹们挑选夫婿的心思,在盛家不算什么秘密。
“难道明儿也要走这条路吗。”
盛长槐心中虽然有些不乐意,但他也不好多插手,不过却长了个心眼,想着科考结束之后,老太太就没了禁足的借口,不如多举行几场文会,把自己那便宜叔父叫上,多挑一挑,如果真能挑到好的,那道也算是一门好亲事,对于这个,盛长槐的抵触心理倒不是很大,只要对方人品什么的过关,即便是寒门,盛长槐也会为明儿高兴,有他在,盛明兰哪里就能受苦呢,钱是王八蛋,给谁花不是花。
至于如兰,王大娘子的陪嫁可是丰厚的很,老太太当初聊过这个,王大娘子小的时候在经商的叔父家长大,嫁入盛家的时候,不光是王老太师那一份,他们家叔父婶娘明面上没给多少,田产铺子银票可是私下里陪了不少,当年王大娘子的姐姐康大娘子,还因为此事没少吃醋,不过也没办法,谁叫她和叔父家里不亲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王大娘子因为在叔父家长大,和自家母亲没有康大娘子亲近,王老太太屡屡偏心,但是却收获了叔父婶娘的感情,叔父家没闺女,这是把王大娘子当亲闺女看待,当年王大娘子叔父和婶娘去世,盛长槐记得清清楚楚,王大娘子可是伤心的很,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王大娘子并非是表面上那样,看不起商人,其实也是双标的很,对于盛家大房和王家二房,都是商贾,态度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