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小皇帝雷霆大怒,内阁和六部的官员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们无疑是这时代的人尖子,都是能办事儿的,可下面的盖子真的捂不住。
谈不上腐败,腐败的都在三年时间里,被惩治的差不多了,可吏治无为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这帮庸官、懒官全部上了大明时报,锦衣卫调查的详细情报都附录在后面,好几天的版面都登不下。
一个文官,名声臭大街了还怎么当得下去?短短一个月里,又有三百多人主动辞职回家养老。
还好翰林院、六部的预备人才跟得上,要不朝廷都不够派的!
“陛下,臣建议今年的春闱,新增算学、地理、农学,身体素质四大项考核!”
吏部尚书闻玄歌而知雅意,他自己也明白,三年后,要是那帮下官再不合格,他这个尚书也干不下去了!
“不过微臣建议扩大会试录取人数,要不然,行政改制之后,吏部将无官可派!”
其实大明并非没有人才,每三年一次乡试就能出来一千余举人,举人当县令或者二把手的也不是没有。
只不过很多举人考过几次,名落孙山之后,年纪一大就心灰意冷了。
整个大明,还有多少活着的举人?两万人总是有的。
有明一朝,在册的举人超过十万人,二百多年间,上亿的人口,才录取这么点人数,其实科举考试挺残酷的。
难道在野的两万余举人中,找不到一批真才实学之辈?既然新的行政改革马上开始,扩大了一半的省、府、县,这乡试过关的举人又会增加不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