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所有战舰的反物质储备都已经补满,并且还留有大量的冗余库存,足够一段时期内x5236星系建设需求。”
“那成,你把绿毯号都带走吧,周边一定要有足够的机器人文明战舰护卫。”
从吴辉这里拿到圣旨,熊启明马上就紧锣密鼓的开始调动筹备。他把x5008-3最后开到了多维战舰旁边,然后将所有的绿毯号全部拉过来。
这些绿毯号开始围绕x5008-3构建一个小型的戴森球,经过认真测算,这个戴森球仍然无法遮蔽整个x5008-3的光芒。它被设计成一个环状,成为围绕x5008-3运转的一个同步轨道环。
因为自身成环状,这个戴森环用光压和离心力抵消引力,所以它可以省掉很多结构,可以实现最大化的光能吸收和转化效率。
熊启明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开始不停催促拓殖舰队,让他们生产出更多的绿毯号运回来,熊启明打算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戴森球。
科学院成功的把一颗恒星开回家,哪怕是一颗微型恒星,它也是一颗恒星。在科学院的远景规划中,人类下次迁徙的时候,应该随身带着一颗恒星走,这样可以保证能量永远充裕。
甚至科学院还有更宏伟的畅想,如果人类随身带上几颗气态行星,恐怕跨河系旅行也不再是梦想。
而如果想要实现这些目的,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戴森球是十分必要的,有了真正的戴森球,人类就可以充分利用人造恒星的所有能量,就真正具备了超远程跋涉的能力。
在人类到达x5236星系的第五个十年,人类的已经将x5236星系建设成一个一体化防御系统。在这里机器人文明成为主要防护力量,智能机器人遍布整个星系,各种智能武器承担着重要的护卫职能。
在这五十年里,人类川流不息的前往x5239星系交配繁殖,给人类带来一波又一波婴儿潮。几十年间,人类只有出生没有死亡,人口规模进一步增大,在科学院的生育鼓励政策之下,人类人口规模不断突破一个又一个百亿的数字,现在已经达到五百亿规模。
人类不得不在x5236星系重新改造出两个新的居住星球,即使这样平均每个居住星球也要容纳将近百亿人口,各个星球都显得人满为患。
宇宙生活永远会存在大量的未知风险,所以为了未来考虑,吴辉不得不给这些新生人口提前准备好星际旅行设施。人类像是蝗虫一样以x5236星系为中心,不停的搜刮周围星系里的水源,将这些水变成生物战舰。
通过这些年的拓殖,人类的生活舰达到十艘,这十艘地球号通过多舰合并重组的方式,长度达到五千公里。地球号战斗舰和新地球号也被改装成同级别的战斗舰,火星生物舰号和月球号全部被合并到生活舰当中。
绿毯号同样增长到五千公里长度,熊启明将所有三十艘绿毯号全部要了过去,围着x5008-3构造出一个真正的戴森球。但是科学院一直无法实现戴森球的整体移动,如果想要转移x5008-3和戴森球,就必须先把两者分开,然后让它们分别移动,等移动到位之后再重新组装起来。
人类的泰坦舰规模达到了千万艘,无畏舰规模达到了近千亿,相当与人手两艘生物无畏舰。
人类生物文明极大拓展的同时,周围星系付出了巨大代价,五十光年内的恒星系,所有水源几乎被罗掘殆尽。在今后漫长的近百亿年时间里,这些星系恐怕再也别想孕育出碳基生命星球了。
机器人文明在这段平稳的发展时期里,其规模一再扩张,开始显露出机器人文明独有增长模式的霸道。机器人文明并不用依赖水源,它只需要充足的金属矿藏。所以往往一个恒星系可以让机器人文明采掘很久。
在拓殖的过程中,生物文明像是游牧民族一样,把一片草地吃成沙漠就不得不转移阵地。而机器人文明还会在这个星系内继续的采掘发展下去,像是辛勤耕耘的农业文明一样,不停的从星系内获取所需物质。
机器人文明对星系物质的利用率要高上很多,一个星系的岩质行星,其所提供的金属物质是海量的。
在这些物质的支持下,机器人文明的规模出现爆发性增长。现在机器人文明已经打造了近二百万艘泰坦舰,二十座五百公里级别的太空要塞,建造了三艘五千公里规模的超级巨舰,这些巨舰一艘是战斗舰,另外两艘是生活舰。
机器人文明同样建造了大量的无畏舰,这些无畏舰数量达五百亿,基本上保证所有人类人手一艘。
经过各种测试科学院发现,从战斗效能上来讲,太空要塞的战斗力要小于同体积的战舰。只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太空要塞是球形的,球形表面积最小。
而对于宇宙战争来说,作战单位的战斗效能大小主要看其表面的主炮和副炮的配置情况,同样条件下,球形的副炮数量最小,并且球形的受攻截面积最大。
正式因为这些原因,科学院只制造了五百公里级别的太空要塞,主要用作星系防卫力量,并没有制造更高级别的太空要塞。从战舰形制上讲,机器人文明开始走上与生物文明相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