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辉再次让几个实验奴隶尝试进行虚化,但是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让这个几个奴隶完成虚化,它们最多也只能完成能量化过程。
吴辉随后又进行了大量实验,结果发现,只有在阿米巴的守护和侵染之下升维的生物才具备那种能量化特性,而那种可以进入虚界和灵魂界的虚化其他生物无法学会。
虽然实验没有完全成功,但是也算是有了不小的收获,吴辉开始在人类身上进行各种实验,结果他发现,人类战士必须从三维升维开始就一直处在阿米巴的侵染之下,否则它们无法一直具备能量化的特征。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吴辉的帮助,人类已有的这些维度战士都无法自由穿梭于各个宇宙之间,如果吴辉想要组织一支可以跨宇宙远征的大军,必须要从头开始打造。
吴辉没有耽搁,立刻开始从人类中选拔精英,开始进行定向培育,这些人将是组‘成’人类远征军的主要力量。这支武装力量可能主要负责对外作战,而人类现有的这些维度战士,他们将会主要负责驻守一号四维宇宙。
从三维就开始培养,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好在到了吴辉这个层次,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他花费了数千年的时间类打造这支远征军,等这支远征军基本成型的时候,它已经拥有了近百个八维战士,数千个七维战士,以及更多的六维和五维战士,这些战士全部具备相同的特点,他们都可以将身体能量化,可以自由穿梭于各个四维宇宙。
利用这段时间吴辉将自身的灵魂初步稳定下来,他再次与其他九维生物进行了接触,他仔细问过萨拉族长和托德长老,他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萨拉和托德都还无法自由跨越法则屏障。它们两族如果想要进入某个四维宇宙,也必须经历重塑身体的过程。
而人类似乎是一个特例,人类远征军在阿米巴的影响下,已经能够实现跨宇宙的自由移动,法则屏障完全起不到任何阻挡作用。
对于这种状况吴辉非常疑惑,他认真比较过各种生物的特性,他发现在阿米巴的影响下,人类远征军的某些特性更趋近于灵魂生物,而灵魂生物恰恰能够无视法则屏蔽的。这个结论让吴辉模模糊糊感觉到什么,但是一时又无法想明白。
吴辉准备远征军的这段时间里,科学院终于将盖亚彻底解析完全。按照科学院的描述,盖亚完全是一种灵魂法则种子,似乎盖亚在最初诞生的时候,就已经被赋予了所有需要的灵魂法则,然后盖亚被赋予了启动能量。
然后盖亚会被投入某个星球的地核中,通过漫长时间的孕育,在盖亚的作用下,这个星球会逐步孕育出符合这个星球环境的生命。在这个生命星球慢慢成长起来的过程中,其上的生命会通过攫取物质界的能量,通过这种能量壮大自身灵魂,或者换句话说,生命其实是某种转换器,将物质界的能量转换成灵魂能量。
而这些灵魂能量最终会被反馈给盖亚,被盖亚收集和存储起来,通过数十亿年的时间,盖亚被逐步孕养壮大,盖亚身体里储存的海量灵魂能量,实际上都是通过物质界能量转化而来的。
而后期盖亚最终产生灵智,以及将这些灵魂能量纯化,都是按照事先已经规定好的道路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盖亚其实是某种特殊的自动化程序,它的所有一切都已经被设定好,然后在物质界中孕育成熟。
吴辉看过这个研究结果一时无语,他无法否定科学院的专业性,科学院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性,但是这个结果总是让吴辉感觉有些奇异,一时有些难以接受。
不管吴辉是怎么想的,科学院对盖亚可是期待已久,现在盖亚解析完成,他们迫不及待的催促吴辉再次制造一个宇宙,这次的宇宙必须是一个完全态的宇宙。
科学家们执拗起来是令人发指的,吴辉实在无法抵挡,只好再次启动小宇宙的创造实验。因为有前面制造宇宙的经验,这次不过是一个重复劳动,所以准备工作进行得很快。
吴辉很快准备好一颗奇点,这颗奇点的能量并不多,因为这次只是一个实验性质,所以吴辉只准备了一个星系的能量。就是说这颗奇点爆炸之后,最终形成的小宇宙将会只有一个星系大小。
在四维宇宙的一个偏僻空旷的角落,吴辉在科学院众多科学家的围观之下,准备好一团法则之网,这次他制造的法则之网已经相当的完备,与本宇宙几乎没有任何差别。当法则之网准备好,吴辉突然将奇点从虚界挪移出来,奇点在物质界的落点正好处在法则之网的中心。
奇点普一进入物质世界,立刻开始物质化,这种物质化直接促成了奇点的大爆炸,大爆炸的能量外加奇点自身的压力,让奇点再次展现出宇宙大爆炸时的景象。
奇点扩张很快,仅仅用了几秒钟,法则之网就被撑开,变成一个足有几光年大小的小宇宙。在法则之网的约束和引导下,其内物质遵循相应的物质规律,自动开始聚合和收缩。
很快,一个星系在小宇宙中被孕育出来,而那些未被星系利用的剩余物质则变成一颗颗陨石,游荡在星系的引力范围之外。
此时小宇宙中心出现一个刚刚降生的恒星系,在恒星系的天球外面,是无数大大小小的陨石,这些陨石或相互缠绕盘旋,聚合成陨石团或者陨石云,或者它们干脆成为孤独的流浪者,在星系周围肆意穿梭。
此时恒星系刚刚降生,还处在一片火海之中,完全不适合生命星球的孕育,可惜科学院的主要目标就是这个,所以吴辉只好再次触手,他控制着小宇宙的法则之网,开始对法则进行微调。
一个星系大小的小宇宙完全处在吴辉的掌控之中,现在小宇宙就像他手中的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吴辉调整法则,让刚刚降生的恒星快速走过幼年期,进入主序星阶段,步入一颗恒星的壮年时代,这样恒星的光和热就基本稳定下来,近百亿年内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调整完恒星,吴辉开始调整行星,这些行星好像橡皮泥做的一样,在吴辉的调整下变成他心目中的样子。首先几个气态行星被送到恒星系的内层轨道,然后它们开始调整质量,调整轨道。
于此同时,气态行星中无数的轻元素自动聚合,纷纷变成重元素。几乎是肉眼可见的,一颗气态行星凭空变成了一颗岩质行星。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个新生宇宙实在太缺乏重元素了,如果想要走正常的宇宙演变之路,这个恒星就要反复爆炸几次,才能为这个小宇宙积累足够数量的重元素,如此漫长的时间就是身为九维的吴辉恐怕都等不起,他只好亲手促成这种转变。
一颗颗岩质行星凭空生成,它们被摆进合适的轨道,然后其余几颗其他行星也纷纷入轨,接着就是为这些行星添加卫星。
这个恒星系的天体大致添加完成之后,吴辉开始进行精雕细琢,他需要为这些行星配备地核,启动地核环流,为它们冷却地幔,调整公转自转速度、调整自转轴与黄道夹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