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男需要让哥德尔系统做的事情,跟当年哥鲲鹏需要做的事情一样,就是让这堆散落在地上,软绵绵的骨架,学着站起来,进而走起来。
王一男首先将基本的牛顿力学,刚体力学理论教给哥德尔系统,学会了物理规则之后,如果进入哥德尔系统的仿真空间,你就会发现,在重力的作用下,这堆看起来像人的东西立刻像烂泥一样洒了一地。
“嗯,想让系统学会爬起来太难了”,王一男看着屏幕里面七零八落的骨骼,自言自语的说,
“还是先站起来吧”,王一男拿起鼠标,把这个人形的烂泥提溜起来,站在地上(当然,过程中暂时取消了重力效应)。
“第一个任务,就是让这摊烂泥站稳了”,王一男自言自语,
神经网络的学习任务,就是保持这个骨骼的现有形态,王一男启动哥德尔系统,将站立的人形及其作为起始条件,开始了训练过程。
在哥德尔系统的仿真空间中,如果有人去观察,就能看到这堆烂泥不断的垮塌下去,又不断地恢复原状,慢慢的,垮塌的速度越来越慢,维持原状的时间也越来越久。
当其中一块骨骼在上面所承载的重量下,朝一个方向倾斜的时候,人造肌肉开始学着收缩,把这块骨骼开始拉直,这样整个一滩烂泥一样的人形机器就可以跌跌撞撞的保持住平衡。
慢慢的,这滩烂泥学会了站立,王一男开始随机的施加各个方向的力量,左推一下,右拉一下,整个人形机器在这样的外力作用下显得非常脆弱,很快就倒在地上,但是随着训练时间的加长,有那么几次机器人在外力的作用下晃动了一会之后,成功的恢复了平衡。
这种成功的经验很快被哥德尔系统发现,并且强化了,在接下来的几次碰撞中,哥德尔系统举重若轻的化解了外力。
王一男看着屏幕中小腿微屈的人形机器,满意的点了点头,“很不错啊,居然学会这种站立的姿势来保持平衡,看来神经网络果然比人类厉害多了”。
就在王一男看着屏幕里面的人形机器人在外力推动下,还能跌跌撞撞保持平衡的同时,遥远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欧罗巴国家,瑞典,皇家科学院。
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的五名委员正在一件偏僻的办公室里面,讨论今年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候选人,这五名委员都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他们在全世界筛选出大量的研究人员,主要是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各国科学院知名院士,以及著名大学的资深教授等等。
然后委员会向这些研究人员发出邀请,邀请他们提名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候选人。
收集到足够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之后,他们将经过数次讨论,决定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排名,别误会,委员会无权决定谁获奖,他们能做的,是将他们认为应获奖的名单,一般都有两到三名(考虑到共同获奖的可能性,这个名单可能会非常的长),提交给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全体成员来审议。
别以为排名第一的候选者一定会获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组成的审议委员会,枪毙掉排名第一的候选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今年委员会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一些,这一年物理学领域,看得过去的成果就是王一男和李文静的高温超导,以及欧罗巴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对撞机发现的新粒子了。
虽然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噪声,叫嚣不能把诺贝尔奖给予东方的同行,但是科学家的基本操守,还是让委员会得出了一致的结论。
一般评奖委员会首先会考虑本年度最新的够分量的物理学成果,如果有最好了,直接作为候选人报上去,如果没有,就麻烦很多,需要考虑历年应该获奖但是还没有获奖的成果,要考虑成果的重要性,还要考虑候选人的年纪,要是年纪大,肯定会优先考虑。
当然年纪太大了也不行,要不然没等到颁奖就挂了,那不是贻笑大方嘛,诺贝奖从来不会颁发给不在世的人。
而五人委员会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们开会讨论的地方不远处,瑞典皇家科学院本部的另外一间会议室,五位同样德高望重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化学院士,也在讨论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候选人名单。
他们多次讨论之后,筛选出的最后三人名单里面,排名第一的,赫然是王一男、李文静的分子编织机器。
历史上可从来没有过哪位科学家同时获得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先例,王一男他们是开创新的先例呢,还是大热倒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