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阳光依旧懒洋洋的洒在这个贫困的小乡村里面。
这里的百姓世代务农,靠着每人这一亩多地的收入,过着食不果腹的艰苦日子。
孩子们一年到头没有新衣服穿,没有肉吃。
有时候干粮都不够吃的,家里孩子多的就弄玉米面,红薯面,或其他杂粮凑合着过完年底,等到来春下新粮食。
村里的汉子们种完这填不饱肚子的一亩三分地,剩余时间就在村里面溜达。妇女们就李家长赵家短的串门子打发时间。
有人就有矛盾,邻居家打仗的,生气的比比皆是。
男的整天游手好闲,在家里没事打老婆的,老婆跟公婆在街上骂街的,隔几天就能看到一起。
有的女的性子裂,喝农药,上吊寻死的,也有时发生。但贫穷磨不掉老百姓的脸面,大家在村子里面还是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
人们要想在这种环境下不受人欺负,就得靠人多,人多就得多生孩子。
乡村的人呢,越穷越生,每家都是生不出儿子绝不罢休的气势。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十三中全会刚刚召开,国家在大力发展摆脱一穷二白的贫困局面,有文化跟见识的出门闯荡后来都搭上了国家发展的快车红利。
农村人没有文化,信息闭塞,别人在想着赚钱的时候,这里的人们还在想着怎么多生孩子以后少受别人欺负。
落后的思想与贫困的生活及贫瘠的文化让农村的人们始终在的温饱问题上挣扎。
家里孩子多的更穷,但好像人多希望就大,所以在当时计划生育的高压之下仍没有很大改变农村的人口结构。
未来在哪里?鬼知道!贫穷的底层老百姓呀,像牲口一样的与命运挣扎着。
李老汉一家仍像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家里早饭就是喝碗白面粥,老太婆已经做好了。这也是半天的伙食。
这个时候谁家有个咸菜就着白面饭,那就是有钱讲究人家了。大部分人家穷的还是连咸菜都舍不得吃。
李老汉吃完早饭,刚起身正想出门,正碰到邻村的女儿走了进来。李老汉说:“你怎么这么早来了?”,闺女说:“家里种的豆角给你和我妈送点”。
李老汉看了看又问道:“你说上次给你兄弟打听对象的事问了没有?”刘老板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咱这个家庭,好的也找不到,找个老实本分的就行”。
李老汉的儿子孩子快三十了,以前人都结婚早,看着人家同样年龄的都有几个孩子了,李老汉心里也十分着急。
李老汉从小爹妈去世早,从小没人管没人问,有两个哥哥当时逃荒去了东北。以后虽然找了老婆,但是在村里面也没有很亲近的家族,家里又穷,平时就是家里有事,也没多少人过来帮忙。
李老汉儿子的事情只有自己干着急,他也怕耽搁了孩子,这个年龄过几年再找不到老婆真得打光棍了。
前几天女婿过来说:“他有个拜把子兄弟家的小姨子没出嫁,也快三十了”,又说:“等着问问她家,给李老汉儿子介绍介绍”。这件事李老汉真放在了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