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女儿来了,就赶快打听,生怕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了。本来去他家介绍对象的就少,生怕再过了。
介绍的这个女的家里是五个女儿,没有儿子。这个是四女儿,上过学,有点文化。但是性子比较倔强,前几年从广播上听到改革开放的新闻,一心想去南方卖衣服去。
当时家里老实本分的父母,哪能顺着她性子,圈在家里找对象,找了一个又一个没看上。这不快三十了也过了好时候。
正好这个女的大姐夫跟李老汉的二女婿是拜把子兄弟。以前农村的一种风俗,就是两个人关系好,跟兄弟一样处,来回当亲戚走。
李老汉的女婿肯定朝女方捡好的话说:“我这个小舅子人老实,本分,没有坏心眼。家里就这一个儿子,两个姐姐都出嫁了,还能帮衬帮衬他”。
当时农村嫁女儿唯一要求就是:找个老实本分的人好好过日子。不图大富大贵,安安稳稳就行。
农民情况都差不多,所以也没什么别的想法,当时都穷的都铛铛响,也没有彩礼这一说,买点肉,给两袋白面就算定亲了。
李老汉女儿看着老父亲着急操心的样,说到:“应该差不多,我再问问,她家没意见就定下来。这种事也不能太着急,强扭的瓜不甜”,李老汉一听有戏,脸上紧张的表情舒缓过来:“差不多就行,人家不反对就行”。半笑着回复到。
看着女儿远去的背影,李老汉隐隐感觉好日子快要也来了,这辈子有盼头了。如果儿子娶上媳妇,李老汉三个孩子的婚嫁任务就完成了。
这辈子也值了。以前挨饿时差点被饿死,现在的生活李老汉也感觉挺好了。
日子向往常一样慢悠悠的在贫困与半饥半饱中度过着。就这样经过亲戚双方说合,李老汉的儿子跟外村的四女儿订了亲。
结婚当天,李老汉才算心里石头终于落地了。眼看儿媳妇也是个老实巴交之人,李老汉心里十分高兴。
媳妇在李老汉家过门快一年了,深切感觉到这个家太穷了。李老汉儿子什么也不会干,没有本事,脾气暴躁还懒做。
家里真是过的一贫如洗,除了结婚陪嫁的几个家具,李老汉家里什么也没有。
李老汉儿子结婚后,在自己亲戚家的厂子里找了份工作,也是干苦力,能挣点钱,让这个家稍微好一点。
但是也是很穷,这个家四个人张嘴吃饭,以后还要生孩子,摆在眼前最大的难事就是温饱问题。
结婚一年多了,李老汉儿媳也怀孕了。年刚过,大儿子出生了。又接着一年,女儿出生了,又过来两年,二儿子出生了。
就这样三四年功夫,一个贫困的三口之家变成了一个庞大的贫困七口之家。
李家在岁月中的车轮中被洗礼着。孩子们在黑乎乎的屋子里面度过了童年。
当时村子里面还没有通电,三个孩子在黑暗的小屋里面闻够了柴油灯的味道。
到上学的年龄,孩子们也陆陆续续来到了学校。乡村的孩子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学离开走出去,但以后也可能会在拼搏拍打中混的不好,继续回村被打回原形。
李老汉也感觉到人有了,希望就有了。俗话说:“门前有车不是富,家里有人才是福嘛”。
但现实摆在李家面前的是上有老下有小。首先要养活这么一大家人,还要好好的把几个孩子拉扯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