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辉发现一个特点,不同速度下,对应的最佳流体形状都是不一样的。每次都会有轻微的变化。
现在它的最高速一直在30公里/小时之内,再也无法继续提升。可能是动力不够了,用这种小发动机,基本就只能到这个速度了,如果还想提速就需要更有效率的发动机。
采取这种瓣膜涵道加压喷水结构,发动机长度有极限,过大的长度不利于水的吸入和排出,说白了水在涵道里的行程太长,影响重复动作所需的最小时间。
吴辉将发动机的直径增加了一倍,这意味着所有肌肉加压管道增粗了一倍,这样的话加压体积就增加了四倍,六个肌肉加压管采取同样轮转速度的情况下,整个输出功率就增加了四倍,并且基本不影响发动机的流体动力学外形。这种二型喷水发动机长度约一米多点,直径有五十厘米。
除了增加直径,吴辉还加大了发动机的数量,一口气又上了七组发动机,总数达到48台。
这回再测试的时候,就很有点风驰电掣的感觉了,水下最大速度几乎达到了80公里/小时。将近43节的高速。
再此高速下再次微调结构,最终吴辉采取了一个长宽比拉伸到6:1,长度有四十米,直径将近六米的类似于潜艇的结构。
它采用抹香鲸骨头做结构主干,整个主框架的形状有点类似于n多同轴圆环由几根长轴串联起来。几根长轴呈等边三角形分布
外覆面再次发生变化,采取类似于鲸鱼皮的外覆面,在皮层下方填充虾壳作为弹性材料。这样它可以保持足够的弹性,随时调整细微形状,适应各种不同速度的水流。
再次将各模块装配上去,一个威武的生物潜艇就诞生了。
就叫‘泰坦一号’吧,吴辉给它起了个威武的名字。
虽然泰坦一号整个都是活的,但是它像机械多过像生物。它虽然有骨骼,但是骨架上根本没有附着肌肉,所有的骨骼基本不会发生移动。它有心脏,还有很多个,但是它那个心脏预期说是心脏还不如说是比较另类的水泵。它也有血管,但是生物的血管都是连在一起组成血液循环系统的,它的血管干脆就是一段段的,各自单独运作。
它甚至还有自己的大脑,同样不止一个,但是它的大脑都是用来分析和处理数据的,基本不会也无法指挥自己的身体,因为它根本没有完善的神经系统。仅有的神经系统还是从传感器直达大脑的信号传输线路。
总之它就是n多功能性模块的简单堆砌和组合,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生理系统。
生物体的能量消耗远低于机械,一个一米直径的能量储存球,里面填满脂肪细胞的话,几乎就可以维持泰坦一号两到三个月的消耗,因为泰坦一号除了发动机需要消耗能量外,几颗大脑、声纳系统,还有众多感应模块其实消耗不了多少能量,如果泰坦一号不活动的话,它就几乎没什么能量需要消耗。
在此情况下,泰坦一号组装完之后,它体内那巨大的空间几乎全是空着的。现在吴辉需要琢磨,该往这艘生物潜艇里装配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