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边际效应’,它的含义是指同样的东西作用递减,比如饥饿的人吃第一块饼作用最大,后面再吃的饼效用递减,当超过某个界限时,他再吃的饼甚至可能起副作用。
同样的效应出现在众多现象中,比如给农作物施肥;比如初次体验,无论是第一次开车,第一次谈恋爱,还是第一次上床,都会出现边际效应。
但是在现代经济学中也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马太效应’,它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类似于赢者通吃的概念。
这个效应的典型案例就是微软的出现,微软很好体现了马太效应里,强者愈强,赢者通吃的特征。
这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可以同时被解释成,报酬递减律和报酬递增律;正反馈和负反馈;熵增原理和熵减原理……
这两个概念不仅可以应用在经济领域,它还可以很好的概括物理学中的某些现象,以及生物学、化学、社会学领域内的各种类似现象。
比如在生物起源领域,我们都知道地球海洋上最初的化学汤造就了现在多姿多彩的地球生态系统,可是恐怕很少有人注意到,现有地球上的生命,这些生命的基础分子‘氨基酸’,所有这些氨基酸全部是右旋分子。
左旋和右旋是化学中描述分子中两个原子相互间化学键位置的名词,大概概念和左侧通行、右侧通行差不多。
那么为什么现有地球生命都是基于‘右旋氨基酸’,而不是‘左旋氨基酸’呢?这里只能说,最初有幸成为第一个生命体的那一团化学物质,它们刚巧是右旋的。在概率论的上帝之手作用下,一个右旋的生命体首先出现,然后它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逐步繁殖开,最终占领地球,创造了我们。
在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能够像上面两个概念一样,可以横跨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以及政治、经济等社会学科。它是‘自组织’系统,它的概念很简单,当你向一个桌面一粒一粒扔沙子的时候,刚开始的沙粒相互之间只有非常小的相互作用,当沙子逐步累积起来,变成沙堆之后。
沙子相互之间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时这个沙堆就构成了一个‘自组织’系统,当沙堆增高到一定高度,落下的一粒沙子就可能导致整个沙堆的坍塌。就是说,这个‘自组织’体系会有一个临界点,当突破临界点,一粒沙子就足够影响沙堆上所有沙子。
如果不加干扰,一直的扔沙子下去,如果这个时间持续无穷大,那么这个沙堆会逐步长大,在一次次坍塌和重新增高的过程中长大。到了后来,哪怕你有整个地球那么大的一个沙堆,那么也只需要一粒沙子,就能让整个地球那么大的沙堆坍塌,一粒沙子可以影响到地球上每一个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