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某些高性能的耳麦,即使身处迪厅,它也能让你清楚听到两米外的放屁声,同时不会影响你听摇滚乐,还保证这摇滚乐原滋原味不带失真的。
而光谱分析,世界上就是分析环境中吸收光和反射光的光谱特性,无论吸收光还是反射光,都是光子遇到原子或者分子时,产生的自然变化。就像绿叶之所以是绿色的,是因为它吸收其他频率光线,反射绿光一样。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检查周围空域内都存在哪些类型的分子,只要它有,哪怕这些分子的密度再小,也能够被检测出来。
经过一系列降噪处理,通过光谱分析,周围空域的元素分布图就被勾勒出来。
通过这幅图,朱一鸣很快注意到不同,在空域中某几个区域,明显出现了大量氧、氮、水等气体分子遗留,同时该处还有纳米机器人的分子成分。
很明显的,这些区域肯定发生过战斗,不然不会有气体分子和纳米机器人的集中散布。
除此之外,朱一鸣在这些区域附近找到不少岩石粉尘,对照包克球的光谱,这些粉尘与包克球中碎石的成分一致。
朱一鸣非常疑惑,这些碎石的粉尘怎么出现在这里?并且明显与发生战斗区域有极大相关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既然杨牧发生危险,并且目前看来这个危险是非自然性的,那么有相当大可能和他的探测行为有关联。
所以朱一鸣决定重走杨牧走过的路,虽然这个过程可能相当漫长,不过这可能最容易找到这个危险,并且有一定主动权的做法。
朱一鸣特意将舰队调离目前位置,离开事发空域,反正量子通讯系统的距离超远,足够让舰队躲在安全地域。朱一鸣并没有简单撤走,他在事发空域附近留下了一些被动侦测球。这些侦测球将会将被动侦测数据实时反馈给舰队,一旦这里再次出现其他情况,舰队可以第一时间获知。
朱一鸣这次特意准备了一艘梭形飞行器,这是为包克球中的独特环境专门设计的,它可以在包克球的碎石海洋中高速前进。
飞梭进入包克球内部开始沿着杨牧的原路前进,它的速度可以达到杨牧速度的十倍以上。当飞梭进入包克球之后,快速劈开路上的碎石,仿佛摩托艇在海面冲刺一样,在身后拉出一条碎石组成的尾浪。
以为战舰距离包克球足够远,朱一鸣毫不顾忌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控制梭形飞行器在碎石海里横冲直撞,引起碎石的局部紊乱。梭形飞行器的身后留下一片碎石乱流,碎石乱流涌动着,相互碰撞挤压,将这种混乱扩展到更广阔的地域。
梭形飞行器沿着杨牧曾经走过的道路飞快前进,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发现了裂隙。进入裂隙范围,梭形飞行器的速度陡然增加,直接飚到两千公里/秒,好像玩极品飞车一样,在裂隙中惊险的擦着碎石壁飞驰……